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
篇一: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仍有积极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
而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
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正统二十
四节气以河南为本。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适应农业生产的发明。
古人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令性质安排日常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生存能力有所增强,自然时间的变化对人的影响也相对减少。
那么,二十四节气是否对现代人已无意义?萧放认为,古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比现代人要好。
自然节律仍是现代人应当遵循的时间框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的文化创造,是古人在长期自然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遗产认知与继承的文化价值。
中国的文化就因为地理气侯的原因发展成独特的农耕文化。
今天一说起农耕文化好像很落后,但是考虑到五千年可是真先进。
其次,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时间,它是我们把握作物生长时间、观测动物活动规律、认识人的生命节律的一种文化技术,例如中医的季节用药习惯与治疗方式、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
与身体保健等。
立春尝春、迎春、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大寒咏雪赏梅也是一种传统的时间生活情趣。
再次,人类无论有多大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最终逃脱不了自然世界的时空限制。
只有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人类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
在萧放看来,现代人应自觉传承二十四节气这一文明财富,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清明首先是自然节日,是祖先按物候命名的一个节日。
有祖先的智慧,有祖先要告诉我们的许许多多的要讲的话。
这个时刻,基本上已经全面地回春,各种植物都开始发芽生长,大地一片绿色,生机勃勃。
因为它是春天里的一个情景,在春天,在杨柳下,在这种情境当中,人的情感,天什么样,地什么样,那些春天的情景给人的影响,无限春光当中人应该做什么,人首先应该做什么,人要去创造什么,你活在天地间,你有限的人生当中你怎么去生活。
我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说的清明这个季节。
它是是农事节气,是农民开始播种的时候。
农
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
对于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我们来说,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那后来就说它怎么演变成一个节日呢,因为它清明之前有个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民间大都
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
这是因为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所以演变到今天,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篇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起源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起源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24节气歌,说的是农历的24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
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实际是四始八中。
它们是界定四季的。
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这
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
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
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
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
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
太阳照射与此
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
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
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
同一时间,各地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