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

高三语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中的文化常识举隅必修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2.晋侯.、秦伯.围郑。

——公侯伯子男。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二)《荆轲刺秦王》4.《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它是一部国编体史书,又称《国策》。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5.则虽欲常侍足下..。

——足下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6.为变徵..之声。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7.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宗庙是我国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同时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8.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9.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

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三)《鸿门宴》10.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最小的叔叔称“季父”。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1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

婚姻:一是男娶女嫁结为夫妻这件事情;二是指结婚男女双方的父母。

《说文》: “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婚是女方的父母,姻是男方的父母。

“约为婚姻”即“结为儿女亲家”。

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

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

12.项王、项伯东向坐.....;张良西向...,——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亚父,南向坐侍.。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必修二(四)《孔雀东南飞》13.鸡鸣..后,寂寂人定..初。

..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鸡鸣,鸡叫。

常指天明之前。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1~3时。

与四更、四鼓、丁夜相对应。

——黄昏,时辰名。

这是一昼夜十二时中的第十一个时辰戌时,它指晚上的19~21时。

——人定,是一昼夜十二时中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夜里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与二更、二鼓、乙夜相对应。

“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是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又名定昏、夤夜等。

14.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五更,古代汉族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引申】..——结发:①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成年。

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②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

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

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③指妻子。

16.初七..,嬉戏莫相忘。

..及下九——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17.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青庐,青布搭成的帐篷,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东汉至唐有此风俗。

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

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

(五)《兰亭集序》18.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9.修禊事..也。

——禊事,禊祭之事。

指三月上巳临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动。

20.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流觞曲水,觞:古代酒器;曲水:弯曲的水道。

古代的风俗,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

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巳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

)(六)《赤壁赋》2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引申】日期特定名称——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

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即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或“即朔”。

2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七)《游褒禅山记》2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对佛与佛教徒的称呼;也有和尚(僧人)的意思。

24.褒之庐冢..也。

——庐冢,“庐”屋舍;“冢”,坟墓。

为尽孝道,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

亦作“庐墓”。

2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6.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因称字为表字。

——父(甫),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

必修三(八)《寡人之于国也》2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粟,俗称小米。

【引申】五谷——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黄米)、稷(粘米)、麦、菽(豆);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28.五十者可以衣帛亦。

——《盐铁论》中说: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

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

2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代统治者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

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

当时帝王及贵族在每月初一所备食物,较平日丰盛,叫做“朔食”,食物规格也提高一等。

此外,在祭祀或天子、诸侯举办宴会时,大夫才得以食用牛。

30.谨庠序..之义。

..之教,申之以孝悌——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孝悌: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

(九)《劝学》3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②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③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十)《过秦论》32.拥雍州..之地。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33.外连衡..而斗诸侯。

——连横,也作连衡,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

与“合纵”对应。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战国时代,“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

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34.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合纵又写作“合从”。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但后来被秦国范雎的远交近攻所打断。

3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36.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是万辆兵车的古文写法。

①指一万辆兵车。

②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③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3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十一)《师说》3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

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3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①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

书:指书法。

数: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

】②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必修四(十二)《廉颇蔺相如列传》40.《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