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课综合实践清明节

第一课综合实践清明节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之节物风 俗
清明节的风俗基本继承自寒食节,所 以,完全可以说,所谓清明节风俗,实际 上就是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寒食节风俗。祭 俗、食俗、娱俗,大体上别无二致。不过 在食俗方面还是稍有不同,寒食节食俗, 皆为冷食事先准备好的食品。而清明节则 要宽泛许多,大量春日时新菜蔬、美味, 皆可入食,而根本不问冷热。
诗人杜甫也有踏青《绝句》曰: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北宋苏辙《踏青》: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寒食已逝、清明尤存 寒食向清明的节令演变
根据现有资料,清明在唐朝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 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 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王维在《寒食城 东即事》一诗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 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 体的有力佐证。在唐朝前期,虽然这一段时间的 习俗多被称为“寒食”,但在实质上其主体部分 已经是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到宋代以至明清,清 明节发展到最盛行的时期,其后绵延不绝。


晋 国 据《史记》记载,在重耳得到秦缪公相助,得以返国时,与介子推一起追
随重耳19年 大型晋剧《介子推》
介 的咎犯担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犯冒犯重耳之处而假意请辞。介子推认为 晋君历尽艰险,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为臣子,携功要君,惺惺作假,
之 早有归隐之意的介子推耻与其为伍,于是借此机会归隐乡间。晋文公登基后, 按功绩对臣子一一封赏,却唯独漏赏了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
三月光阴槐火换; 槐火光阳春替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杏花消自雨传知。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代诗人卢象《寒食》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 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 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 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 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 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 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 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改火即钻木取火,春 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 火, 秋取柞樽之火,冬取 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 火各异木,故曰改火。
寒食节禁火,人们只吃冷食。
①杏仁麦粥:《邺中记》说:“寒食三日作醴酪”。
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是 寒食节的主要食品。
②环饼: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寒食节
青团
补充:青团是一种用草 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 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 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 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 水,揉入糯米粉中,做 成呈碧绿色的团子。吃 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 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远去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 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 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 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 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 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 民间第一大祭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燕子来时春社; 相逢马上纷桃雨; 梨花落后清明。 喜见树前闹杏花。
春风重拂地; 相逢马上纷桃雨; 佳节倍思亲。 喜见树前闹杏花。
成细粒,加白糖、玫瑰花、松仁配合;另一种是豆沙心。在这两种馅
心做成的团子中嵌一小块水晶般的猪油,这样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
不腴,压舌生香,其味醇美。从此正仪青团子的色、香、味胜过苏州
黄天源、上海沈大成而闻名于江浙一带。
习俗
祭祖 扫墓
补充: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
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 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 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推 有人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将一首诗挂在宫门口: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 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见后,派人召介子推, 得知介子推已携老母隐入绵山,于是将绵山之地封与介子推,并改名“介山”。 另据一些史书记载,和一些民间传说,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非 常懊悔,亲自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于是晋文公下令焚山,企 图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却坚不下山,最终抱在一棵柳树上死去,晋文公 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 “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的食品─环饼。“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 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相当近似现在的点心。
③枣锢飞燕:宋代,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
奶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 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 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不蛀夏。
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
的清香。

⑥桃花粥:唐代民间寒食食品。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
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
花粥。”孔尚任《桃花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
粥吃个饱。” 无疑,在寒食节的特色节令食品中,桃花粥最令人青睐。
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 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 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 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 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 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 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 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 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 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 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 吃凉的食品。
文峰学校二年级二班综合实践
2014.4.6
班主任 王华
清明节的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诗歌
清明节简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七二十一,下半年是八二十三。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 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 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 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④青精饭:《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
“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
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
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

⑤青团:《七修类稿》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这种
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 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 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 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
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
祭祖
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整个节庆的 主轴。也透过这样的方式,纪念我们的祖先。
一般传统信仰的家庭: 有些人选择在家祭拜, 也有人带着供品,去 到墓地;也会有些华 人家庭,只选择带着 鲜花去。但不管用何 种方式,唯一目的就
是纪念祖先。
什么叫扫墓?
清明节放风筝
放风筝 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 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 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 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 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 6日间,正是春光明媚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 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另外,清明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 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 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
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寒食节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 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 公子重耳,忠臣介子推便护送重 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 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 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 政爱民。
绵山景区景点之一: 介子推母子石像

清明节传说 ——关于寒食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 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 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 明节的一个习俗。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 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 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 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 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此外,还有杨花粥、梅花粥等春日花卉入粥。
煮鸡蛋、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枣饼、春酒、红藕、香桩芽拌 面觔、嫩柳叶拌豆腐......寒食节虽然远去了,但留下的特色食俗却顽 强地存在于各地民间。
孟郊《济源寒食》诗曰: “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
于鹄《襄阳寒食寄宇文籍》讲的是水乡的踏青: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