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共二十四卷。
史诗《伊利亚特》虽然取材于特洛亚战争的传说,却从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亚九年零十个月后的一场内讧写起,并且写到赫克托尔的葬礼就结束了。
引起这场战争的金苹果的神话,在它描写海伦和帕里斯时有所提及,木马计和特洛亚的陷落,则见于《奥德修纪》(《奥德赛》The Odyssey)中奥德修对往事的回忆。
《伊利亚特》的头一句是“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希腊联军大将阿喀琉斯性烈如火,他有两次愤怒的表现。
史诗写道,战争已经打了九年零十个月,还是胜负难测,这时希腊联军因瘟疫发生内讧。
瘟疫是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拒绝归还一个女俘所引起的,因为这个女俘是太阳神阿波罗祭司的女儿,阿波罗的祭司请求阿伽门农归还他的女儿受到拒绝,就祈求阿波罗惩罚希腊联军。
这场瘟疫蔓延下去就会使希腊联军不可收拾,因此阿喀琉斯要求阿伽门农把这个女俘归还,免得瘟疫继续蔓延。
阿伽门农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归还了这个女俘,却不公正地夺走了原来分配给阿喀琉斯的另一个女俘,作为他自己损失的补偿,阿喀琉斯在愤怒之下拒绝参战。
在希腊联军中,只有阿喀琉斯才是赫克托尔的对手,因此他拒绝参战就必然引起希腊联军的失利。
希腊联军在此情况下抵御不了特洛亚军队的反攻,只好退而固守海滨的战船,在那里构筑了防守性的壁垒。
阿伽门农这时后悔自己对阿喀琉斯不公,只好派奥德修和另一位希腊将领去向他求和。
可是他愤怒未消,坚决不答应回到战争。
阿喀琉斯只是在特洛亚军队已经突破希腊联军的壁垒纵火焚烧他们的战船的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才把他的盔甲和战马借给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让帕特洛克罗斯前去应敌。
帕特洛克罗斯虽然击退了特洛亚军队的攻击,但终为赫克托尔所杀,因此阿喀琉斯借给他的盔甲也丢掉了,这盔甲原是他的母亲忒提斯女神请匠神制造的。
战友之死与盔甲被丢引起阿喀琉斯的第二次愤怒,而使他与阿伽门农和解,并且在他母亲请匠神给他制造了一副新盔甲之后,重新回到战争,最后杀死了赫克托尔,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伊利亚特》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也是最后一年)中几个星期的活动,特别是“阿喀琉斯(Achilles,古希腊传说中勇士)的力量”。
史诗以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Agamemnon)的争吵开始,以赫克托尔的葬礼结束,故事的背景和最最终的结局都没有直接叙述。
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只是更宏大的叙事诗传统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许多不同长度不同作者的叙事诗作,只不过只有一些片段流传下来。
《伊利亚特》是荷马史诗中直接描写特洛亚战争的英雄史诗。
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因喜爱的一个女俘被统帅阿伽门农夺走,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亚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
在危急关头,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亚大将赫克托尔杀死。
阿喀琉斯悔恨已极,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尔。
特洛亚老国王夜入阿喀琉斯大帐要回儿子尸体。
史诗在赫克托尔的葬礼中结束。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伊利亚特》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
在他们身上,既集中了部落集体所要求的优良品德,又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
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
他珍爱友谊,一听到好友阵亡的噩耗,悲痛欲绝,愤而奔向战场为友复仇。
他对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诺白发苍苍的特洛亚老王归还赫克托尔尸体的请求。
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
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
与之相比,特洛亚统帅赫克托尔则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
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
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
他敬重父母,挚爱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壮色彩。
《伊利亚特》结构严谨,布局精巧。
它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全书的主线,其他人物、事件都环绕这条主线展开,形成严谨的整体。
史诗善于用动物的动作,或用自然景观、生活现象作比喻,构成富有情趣的“荷马式比喻”。
例如书中写到阿喀琉斯退出战斗,赫克托尔打得希腊军队四处奔逃,史诗用了这样的比喻:“好像一只野蛮的狮子攻进牛群,吃了一头而吓得其余的纷纷逃窜。
”其中有名句“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 我宁可战斗而死去, 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 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史诗节奏强烈,语调昂扬,既适于表现重大事件,又便于口头吟诵。
《伊利亚特》高超的艺术手法常为后人所称道。
《伊利亚特》的语言自然质朴,富于情感。
无论是希腊联军中的阿基琉斯,还是特洛依军中的赫克托,无不是骁勇善战的英雄。
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形象生动的语言亦称“荷马式的比喻”,勾勒出一系列的英雄形象。
在情节安排上,诗人把希腊神话和传说有机地融为一体,故事发展的线索清晰,冲突集中,既展现了希腊氏族部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又表现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
为了便于传唱,诗人常用重复的手法,使得史诗更富于古朴悲壮的气魄。
1、血气方刚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人间国王佩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结婚生下的儿子,具有健美的肌体、无敌的武艺和忘我战斗的冒险性格。
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地死亡。
忒提斯爱子心切,将他乔装打扮置于女孩子群中,但智者奥德修终于认识出了他。
阿喀琉斯也毫不犹豫地、愉快地走上了同特洛伊人作战的战场,攻城略地,建立无数功勋。
他的马预言他的末日正在临近,他自己也清楚:他将葬身于特洛伊城下。
可尽管如此,他依然挺身参战,特别是在他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杀死以后,他痛不欲生,想着为挚友复仇。
母亲警告他:为朋友复仇将导致他在战场上丧生。
可阿喀琉斯却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冲天的愤怒使他变成了嗜杀的恶魔,当他见到特洛伊人后,不分男女老幼,只管杀,只管砍,最后让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当河神出面阻止时,他竟然与河神厮杀了起来。
在和杀死帕特洛克罗斯的赫克托尔决战时,赫克托尔曾哀告说:当决战的一方死亡时,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不睬,残暴地将赫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罗斯陪葬。
阿喀琉斯是率性的、义气的。
为了一个心爱女奴,他不惜罢战,而不管战争将会失败得多么惨重;为了一个知心朋友,他奋不顾身地战斗,而不管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死亡结局;为了自己的愤怒,他成为一个嗜杀的魔王,甚至残忍地虐待赫克托尔的尸体,而不管他人如何异议,最后却又生怜悯之心将赫克托尔的尸体交回给他年迈的父亲普里阿摩斯……阿喀琉斯不是一个单一的坏人,他为了荣誉,为了爱人,为了朋友,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英雄的行为;阿喀琉斯也不是一个单一好人,他为了报复,为了宣泄愤怒,嗜杀成狂,不顾一切,冷血而自私。
我们无法用单一的好或坏来评价阿喀琉斯。
但是,我们仍认为,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阿喀琉斯确实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希腊联军中最大的英雄,一个具有鲜明、丰富、复杂性格特征的真正英雄。
他视个人荣誉为第一生命,他热爱生活,肯定和追求人的现世价值和积极乐观的人本思想,具有很强的个体本位意识。
他是一个英勇善战、忠于朋友、具有善良的同情心且热爱生活的人,这是他的优点;同时他也是一个残忍、任性和执拗的人,这是他的弱点。
这是这些复杂性和丰富性,使阿喀琉斯成为荷马史诗当中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氏族社会英雄人物的特征。
2、不畏强敌的赫克托尔《伊利亚特》的另一位英雄——赫克托尔同样令人尊敬。
赫克托尔是特洛伊的精神支柱,深受特洛伊人民的爱戴。
当他预感到特洛伊和自己将要遭到厄运时,决心以死来捍卫英雄的荣耀,以死来保卫家园的安危。
他不愿在城里苟且偷生,毅然出征和强敌作最后的决战。
赫克托尔的形象具有十分强烈的悲剧色彩,读来令人感慨万端。
尽管阿喀琉斯勇猛过人,锐不可挡;能够顾全大局,不计前嫌,毅然出战;爱憎分明,因好友的阵亡而悲痛欲绝,杀死对手后又将其拖于战车后以泄愤,很好地体现了他英雄主义的本色;但是,他因为个人利益蒙受了损失就拒绝参战,并且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而不愿和解,最终导致了希腊军队的重大伤亡,这种易怒与任性正显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氏族贵族的个人意识。
相比之下,赫克托尔更具有英雄主义气概和集体主义精神。
他身先士卒,成熟稳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他敬重父母,挚爱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更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壮色彩。
《伊利亚特》对于赫克托尔辞别妻子出战和阵亡后全城为其举哀的场面的描写加重了这一形象的悲剧色彩,他的结局让我们深感痛心。
(二)艺术价值——高超的谋篇艺术,震撼的荧屏魅力史诗在题材处理、内容展示及谋篇布局上显示了惊人的水平。
首先,《伊利亚特》广泛地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包括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家庭生活、农业耕种、商业贸易、教育体育等等等。
诗篇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俨然一部希腊人的百科全书。
其中,战争场面的描写尤为激烈震撼。
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古战场群雄争霸、兵荒马乱、风声鹤唳、刀光剑影、血溅沙场的惨烈的恢宏画面,把特洛伊战争最后阶段的震撼人心的角力描述得淋漓尽致。
《伊利昂纪》涉及到战争持续的10年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但是采取了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把10年的战事集中在最后51天,在51天中又突出地描写关键的20多天,20多天中重点又是4天的战况,其卓越的结构谋篇艺术,历来为文史家所高度赞扬。
此外,《伊利亚特》还特别受到荧屏的眷恋。
将体系庞杂的《荷马史诗》和它所描述的希腊古典神话再次搬上银幕,人们把它视为是一种冒险。
因此,由《伊利亚特》改编的电影《特洛伊》成为2004年好莱坞最具吸引力的大制作。
希腊神话一直颇受电影创作者的偏爱,这不仅因为它所具有的深沉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所构造的那个颠覆传统的人神世界。
在这里,神是自私的,妒忌的,小气的,淫荡的,更像是奴隶主或奴隶主的化身。
因此,英雄才是《伊利亚特》的主角,神要退居次位。
这也正暗合了包括好莱坞在内的电影制作的推崇英雄主义的态度,于是在银幕上就多了这些希腊神话和电影的契合。
《伊利亚特》讲述的是古希腊人和古特洛亚人之间的一场历时十年的战争。
战争的起因和过程是这的:特洛亚是位于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个城市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