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德育内容的改革方向
• 从知识形态到生活形态 • 从知识记忆到生活经验 • 从单项认知到多项互动 • 目标指向:学会生活、学习、交往、做人
德育方法的改进方向
• 方法创新是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的关键 • 从教知识到讲故事 • 从灌输式到对话式 • 从空道理到实细节 • 从求感悟到去践行 • 从接受爱到创造爱 • 目标指向:形成道德人格和道德智慧
谢 谢!
三、落实的重点
抓师资,强调以身作则 抓课程,加强教学渗透 抓文化,建设友善校园 抓共育,构建协同机制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育人
•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主渠道 • 德育课程是系统育人的专门课程 • 各科教师均应从本科教学中寻找育人的关键点并切实实施 • 学科教学育人是亟待学校重视和开发的关键途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道德教育在各科教学中的表现
不系统:各部门关注德育
• 许多与教育有关的工作都希望进入学校,德育尤其如此 • 安全、生命、防艾、禁毒、环保、生涯、廉洁、法制、心 理、国防、国际理解、传统文化、网络道德…… • 单个看,每个系统的要求都是合理的、必要的、迫切的 • 综合看,各系统的要求存在交叉,到达学校,便出现要求 重复、内容叠加,使学校工作处于忙乱
乏实效:活动形式化及评价简单化
• 仪式化是重要德育方法之一,如开学毕业典礼、运动会入 场式、上课起立问候等* • 形式化仅具形式,缺少教育内涵;不能挖掘内涵的仪式也 可能变成形式化的东西 • 德育效果需要学生个体的内化过程,简单、短效的评价并 不符合德育工作的特点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 19大报告就教育问题讲了几个重点,核心是贯彻教育方针、 发展素质教育 • 教育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问 题 • 依据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重视 特殊群体的教育公平
四个方面看待德育工作的辩证关系
• 德育与素养:核心素养的的核心是育人。不要窄化德育 • 过程与结果:德性重在长期、综合养成,过程与结果非单 一对应关系,不能从单一结果评价单一过程 • 形式与仪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当内容变成了形式的附庸, 该形式是“反德育”的;而重要仪式本身便是教育 • 认知与实践: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知行合一、教学做 合一、体验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等
指南强调六个基本途径
• 课程育人: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 • 文化育人: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
• • • • 活动育人:节日纪念日,仪式教育,校园节(会),团、队活动 实践育人:各类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学雷锋志愿服务 管理育人: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师德师风,行为规范,特殊群体 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指导,社会共育机制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一.指南背景 二.指南特点 三.落实重点 四.务实创新
一、指南的背景
1.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2.统整各个方面要求 3.提供德育基本框架
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 学校德育面临诸多问题:目标高、不系统、乏实效 • 德育目标要求高,是德育的特点,但理想道德要求作为评 价标准并不恰当 • 各相关机构、部门都对学校德育提出自己的要求,使学校 难以应付
建设友善班级、文明校园
• 文明校园建设是德育的应有之义 • 全面落实中小学学生守则,开展规范意识教育 • 制订本校学生行为规范,制订本校“健康上网计划” • 开展友善班级建设活动,鼓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 照应,鼓励遇到欺凌的学生勇敢地说出来
四、落实要勇于创新
方法的创新是关键 注重德育工作评价 重视德育工作研究
语文 数学 理解课文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道德意义,培养志向和志气 培养有条理地解决各种问题的习惯
社会类科目
科学类科目 艺术类科目 体育
理解社会、国家、世界上的各种事务,培养爱党、爱家、爱 国以及为人类服务的情怀 接触与理解自然现象的奥秘,培养爱惜生命、爱护生物的情 感 体验合作、和谐的重要性,陶冶善和美的情操,锻炼耐心、 恒心及创造力 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学会合作、懂得竞争的规则,养成公 平的态度
通过仪式对学生进行庄重而严整的教育
•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讲求仪式:学校在学生人际交往、行路 坐姿、值周管理、路队跑操、食堂就餐、卫生打扫、仪容 仪表等各方面都制定一套细致的流程规范,指导学生不仅 要努力把事情做好,还尽力展现优雅和美好,做到进退有 礼,举止有仪,行动有节
• 在重要教育活动中讲求仪式。学生在校六年中,都会有一 系列的仪式化教育活动。如初次入校、军训、每周升旗、 入队、入团、学生会干部竞选和聘任、假前休学、年段升 级、小学毕业、乃至庆祝校园里的枇杷和石榴等果树成熟, 都会举行庄重的典礼和仪式
• “缺乏实效性”的诘难,一部分源于对德育特点的不了解 • 出于不了解的诘难,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困惑和困难 • 另一部分则是事实,事实部分源于德育形式化的做法
目标高:理想目标代替基础目标
• 中小学生德育目标包含两层含义:基础道德目标和理想道 德目标
• 前者为社会生存必须的基本道德要求,如遵守交通规则、 遵守校规校纪;扩展后,包括懂礼貌、尊重师长、孝敬父 母、爱家乡、爱国家等 • 后者为社会文化期待的高尚道德要求,如舍己为人的精神 • 理想道德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但如果将之作为德育 准则,便会产生无法“完成目标”的教育尴尬 • 学校德育:理想目标要提倡,教育目标要完成
二、指南的特点
全面系统;稳定包容 尊重规律;易于操作
指南强调抓好五项核心内容
• 理想信念:强调领会国家发展使命、树立远大奋斗理想、坚持社会主 义必胜信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把握价值目标、理解价值取向、遵守价值 准则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格修养、家国情怀、传统美德、文化自信 • 生态文明:强调尊重和敬畏自然、节能环保、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强调认识自我、尊重生命、生涯规划、健全人格 ——基础性道德修养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