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砌体结构房屋检测鉴定报告模板

砌体结构房屋检测鉴定报告模板

房屋检测鉴定报告1 工程概况××××××××××××××××楼位于××××××××××××××××××××××××院内,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于1963年设计,建筑面积3906㎡。

主体结构型式为五层砖混结构,楼、屋板为预制空心板,屋顶设架空层。

根据新的使用需求,需要对该××××楼进行重新改造装修。

改造之前,需对该××××进行检测、鉴定及加固改造。

因结构设计、建造年代较早,原结构设计、施工所依据的相关国家规范、标准已经升级过很多版,该结构很多地方不满足现行规范的强制条文要求。

并且该楼使用年限较长,结构性能不可避免的受到很多影响,使用状况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该楼整体结构做全面的检测和鉴定。

××××××××××××委托××××××××××××对该楼结构进行检测鉴定,该楼外观立面照片见本报告附图1-1和1-2。

2 结构检测鉴定依据和工作内容该楼结构检测鉴定主要依据标准或资料如下:1)《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2)《砌体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15-2000);3)《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4)《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2008);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95);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006版);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1);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等国家相关规范、标准;12)原建筑施工图及结构施工图。

该楼结构检测鉴定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结构体系、构造措施和平面布置检查;2)现状荷载和外观质量检查;3)基础开挖检查;4)砌体的砖和砂浆强度;5)构件混凝土强度;6)混凝土梁配筋数量;7)构件混凝土碳化深度;8)结构承载力验算;9)结构安全性及抗震鉴定;10)工程处理建议。

(本页以下无正文)3 结构现状检查和检测结果3.1 结构体系、构造措施和平面布置经现场检查,该楼为5层砖混结构,平面为内廊式“筒子楼”布局,纵向共有15个开间,层高为3.3m。

外墙和1层内纵墙厚度为370mm,其余墙体厚度均为240mm,楼、屋面板均采用预制空心板。

房屋总高度和层数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限值要求,应在结构体系上采取加强措施。

房屋建造时原设计未设置构造柱和圈梁,该楼曾进行过抗震加固。

抗震加固时在外墙增设构造柱和圈梁,房屋内部横向采用圆钢拉结,圈梁和拉结筋在1、3、5层顶板处设置,在横向承重梁上部加砌抗震砖墙。

现场检测抗震加固的构造柱和圈梁尺寸,拉结钢筋的直径和位置,其详细情况见各层平面布置图。

房屋横墙较少,大部分为纵墙承重,横墙间距较大,抗震加固时增设的构造柱和圈梁数量不足,上述措施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现场剔凿检查后增设的抗震墙体做法为240mm厚砖砌体,设置在横向梁的位置。

抗震墙在梁底面位置有缝隙未与梁顶紧,墙体自重由梁承担,现场剔凿检查照片见图3.1-1。

抗震砖墙与原墙体未采取有效连接措施,墙体交接处砖砌体未咬合,抗震墙拉结筋未植入原砌体墙,现场剔凿检查照片见图3.1-2。

抗震加固墙的做法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不能有效改善房屋的抗震性能,应另外采取措施。

房屋抗震构造措施检查结果详细情况见表3.1,房屋1层~5层的房屋平面布置图见附图3.1-1~3.1-5。

(本页以下无正文)表3.1 房屋抗震构造措施检查结果图3.1-1 抗震墙与横向梁交接处剔凿检查照片(本页以下无正文)图3.1-2 抗震墙与原砌体交接处剔凿检查照片(本页以下无正文)3.2 现状荷载和外观质量检查在2层走廊东侧剔凿检查建筑楼面面层做法,剔凿照片见图3.2-1。

楼面建筑面层做法为80mm厚水泥焦渣垫层,上部为20mm厚水泥砂浆压光层,现状楼面建筑面层做法自重约为1.5kN/m2。

平面布置中的建筑隔墙为120mm厚普通砖砌体,抗震加固墙为240mm厚普通砖砌体。

房屋现状使用用途为普通办公,建造年代的楼面活荷载为1.5kN/m2。

经现场检查,未发现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上部结构裂缝和损伤。

北立面5层西端窗洞口周边墙体局部受损,见照片图3.2-2;房屋南侧阳台的部分挑梁钢筋锈蚀,混凝土严重开裂,见照片图3.2-3;上述结构损伤缺陷应采取处理措施。

图3.2-1 建筑楼面面层做法剔凿检查照片图3.2-2 北立面5层西端部窗洞口周边墙体局部受损照片图3.2-3 阳台挑梁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照片3.3 基础开挖检查现场开挖两处外墙基础,检查基础和地面以下墙体情况,检测基础截面尺寸。

经检查,灰土基础基本完好未见明显粉化,地面以下墙体砂浆未见明显粉化。

基础截面尺寸检测结果见图3.3-1,基础现场开挖照片见图3.3-2,抽检位置的基础截面尺寸基本符合原设计要求。

20-3~4墙段基础 4-14~15墙段基础图3.3-1 基础现场开挖截面尺寸检测结果(本页以下无正文)图3.3-2 基础现场开挖照片3.4 砌体的砖和砂浆强度采用回弹法对该工程墙体砌筑用砖和砂浆强度进行检测,检测工作按《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等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墙体砌筑用砖和砂浆强度检测结果见表3.4。

经检测,1层和2层墙体砖评定强度等级为MU10,3层~5层墙体砖评定强度等级为MU7.5。

地面以下基础墙体砂浆评定强度值为2.5MPa,1层~5层墙体砂浆评定强度值分别为5.1MPa、5.2MPa、2.9MPa、2.5MPa、2.6MPa。

结构计算时,地面以下基础墙体砂浆的强度等级可取M2.5,1层和2层可取M5,3层~5层可取M2.5。

表3.4 砌体的砖、砂浆强度检测结果3.5 构件混凝土强度根据原设计,上部结构构件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均为200#(C18)。

采用回弹法检测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工作按照《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01)有关规定进行。

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见表 3.5,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推定值为21.0MPa~28.9MPa,结构计算时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可取C20。

表3.5 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本页以下无正文)3.6 混凝土梁配筋数量采用磁感仪检测混凝土梁主筋数量及箍筋间距,检测操作按《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有关规定进行,混凝土梁配筋数量检测结果见表3.6。

根据检测结果可知,抽检的混凝土梁钢筋配置数量均满足原设计要求。

表3.6 混凝土梁配筋数量检测结果3.7 构件混凝土碳化深度采用酒精酚酞试剂现场检测混凝土梁的碳化深度,构件混凝土碳化深度见表3.7。

构件混凝土碳化深度实测值为8.0mm~13.0mm,现状混凝土构件有抹灰层封闭表面。

表3.7 构件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结果(本页以下无正文)4 房屋结构鉴定4.1 结构承载力验算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等有关规定,对承重墙进行受压承载力及地震作用下抗剪承载力验算。

验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PKPM系列软件。

4.1.1 结构承载力验算中所取的有关参数对该结构承重墙进行竖向受压和地震作用下抗剪承载力验算所采用的基本参数为:(1)恒、活荷载标准值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并结合原设计进行取值,荷载取值见表4.1。

=0.45kN/㎡,基本雪压为0.40kN/㎡。

(2)风荷载、雪荷载:基本风压W(3)材料强度:1层和2层砖强度等级取MU10,3层~5层砖强度等级取MU7.5;地面以下基础墙体砂浆的强度等级可取M2.5,1层和2层可取M5,3层~5层可取M2.5;混凝土构件强度等级取C20。

(4)构件截面尺寸和钢筋配置情况按设计图纸取值,并参考现场检测结果。

(5)地震作用:地震烈度按8度(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6)承重墙、隔墙和后加抗震墙均为砖砌体,砌体材料自重取22.0kN/m3。

表4.1 楼、屋面恒、活荷载取值(kN/m2)4.1.2 结构承载力验算结果经验算,该楼1层~5层横向墙段地震作用下抗剪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 1层~4层纵向部分墙段地震作用下抗剪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

1层~5层墙体地震作用下抗剪承载力验算结果见附图4.1-1~图4.1-5。

经验算,该楼1层~3层部分墙段竖向受压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1层~5层墙体竖向受压承载力验算结果见附图4.1-6~图4.1-10。

4.2 结构安全及抗震性能鉴定结论1)房屋现状下部楼层的部分墙体竖向受压承载力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结构静力作用下的安全性能不足,应采取加固措施。

2)房屋现状的墙体地震作用下抗剪承载力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和结构体系不满足规范要求,房屋现状结构的抗震性能存在安全隐患,应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3)现状荷载情况下,楼面梁和楼梯结构的承载力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应加固。

不增加现状荷载情况下,楼面和屋面预制空心板的安全性能基本能够满足要求。

5 工程处理建议1)结合房屋后续用途和改造方案,应综合考虑加固方案,改造时尽量减少楼面自重。

2)对于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的墙体,可采用钢筋网混凝土板墙加固。

拆除梁上部的抗震砖墙,改为轻质隔墙。

横向局部增设混凝土抗震墙,部分楼层增设圈梁,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