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践操作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平均分”卫星村小学黄丽琴【教学背景】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课堂写真】(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
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4)、学生交流、汇报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会描述平均分的结果。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1)、讨论平均分的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分法一:可以1个1个地分,即1次1个一次放到6个盘子里,直到分完。
分法二:可以每盘先放2个,再每盘放1个,直到把橘子分完。
分法三:可以3个3个地分,即每盘放3个,1次把橘子分完。
操作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 3 )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5)教师小结。
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几个几个地分比较快。
2、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3、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4、完成教材第9页下的“做一做”。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请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连一连或圈一圈,最后说出自己的分法和分的结果。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小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完成教材第9页完成练习二第2小题。
把9个笑脸平均贴在3条线上,每条线上应贴()个。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3、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3小题。
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4、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4小题。
有24根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
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根。
(1)、理解题意。
(2)、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4)你发现了什么?5、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还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均分的结果,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分析研究】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思维特点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愿望。
”因此,我的整节课就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设计和教学,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内容:(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现反思如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的内在动力。
因此在上课时,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准备春游食品这一具体情境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糖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糖果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
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这样的引入自然、形象、融科学性、生活性于一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教材中提供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二、注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基于此点认识,我在教学主题图后,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说出自己想的过程,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互相评价,抽小组汇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练习做一做可以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平均分的含义。
同时让学生说一说,强化学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注重分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
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到6份,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
并给学生独立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师生互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
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孩子的教学,联系生活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采取不同形式,以游戏为载体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从而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