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无论是一棵大树,还是一朵小花,最初的生命都是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种子。
种子潜在于土壤中饱孕着可以萌发、可以成长的生命力。
倘若我们把人类的灿烂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比作参天的大树,比作绚丽夺目的花卉,那它们也同样是从一粒种子萌发起来的——那是蕴藏着无限创造力的种子。
一、“三明治陷阱”带来双重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说,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面临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双重挑战。
第一重挑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热潮扑面,美欧“再工业化”企图锁定高端制造业大门。
第二重挑战是,我国的人工成本快速上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优势缩小,而身后的追赶型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以更低价的劳动力,奋力抢夺低端制造。
中国制造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夹在中间,好似“三明治”,俗称“三明治陷阱”。
先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纵观世界,将创新资源向高端产业集聚正在成为各大国共同的发展战略。
国际上有种声音,如果继续满足于做缺乏创新创意的制造业中心,“中国崛起”将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将再度领先。
这种观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觉。
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是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业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个性化的新制造模式即将全面出现。
真切地反映了科技成果全面渗透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将对人们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引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层次变革。
现在美、英、德等国都在着手迎接这一次技术和产业“革命”。
2012年3月,奥巴马宣布投资10亿美元,发起制造业国家创新网络计划,在全美15 个创新研究所建立网络,分别聚集制造业的一个技术重点,如碳纤维轻质材料、3D打印、智能制造等。
明确提出“未来的汽车、飞机、风轮机上都要有美国制造标志”。
再说人工成本的挑战。
人工成本低原来是我们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报酬的提升,这方面的优势已经减小。
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15年,中国企业需要为新增劳动力成本再支付1.5 万亿美元,工资持续增长将使劳动力成本占GDP的比重增加1倍,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15年的30%。
工资上涨是好事,老百姓自然高兴,但也会带来两种困境:一是引发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
二是使中国制造业岗位“流失”。
换一种角度看,挑战就是机遇。
工资上涨,会扩大国内需求;双重压力,会倒逼企业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简单劳动岗位丧失,会鼓励人们提高人力资本,转向技术能力更高、收入更高的工作岗位。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
同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二、低成本发展模式走到尽头
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
在制造业22个大类中,我国7个大类名列世界第一,为中国经济腾飞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总体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
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让人纠结,传统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动力正在削弱,新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动力正在生成,又没最终形成。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最终驱动力。
以往,我们“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很多东西都想“换”。
如今,能换的都换来了,剩下的想换也换不来了。
这就形成一种“倒逼”态势,必须彻底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
总体上说,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一些成套设备,一些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一
些关键材料不得不依赖进口。
二是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撑。
中国单位GDP能耗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
中国创造了全世界1/10的GDP,但消耗了全世界1/5的能源。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落后产能过剩多、淘汰难,按照现有标准需要淘汰约20% 。
众多企业面临“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的双重压力。
产能过剩与经济下行碰头,搞不好会进入“铁锈时代”。
国内制造企业拼成本、拼价格、拼规模的传统“三板斧”已经不好用,唯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靠创新转型来杀出一条生路。
三、低碳资源的迅速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
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希望通过调整能源政策发展低碳技术,到2050年把英国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力图引领世界潮流。
2007年,日本政府倡导建立低碳社会,希望依靠社会整体的创新来推动温室气体的减排,实现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力图提升国家软实力。
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道路,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建立碳交易市场,力图打造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
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
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
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但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许多瓶颈性问题影响了前进之路。
一是增长,农村人口转移带来的就业、消费方式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
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改善带来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
三是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对我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大的影响。
四是我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较低端,出口主要是能源密集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
“中国制造”在满足各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间接地出口了能源,直接地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
创新驱动,核心是人才问题。
与中国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一样,中国是人才大国而不是人才强国。
我国年培养工程师数量相当于美欧日印的总和。
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研发时间和人员投入的指标“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根本上说,创新型人才成材率的落后源于教育竞争力的落后。
国际上评价教育竞争力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教育发展水平。
二是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是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教育竞争力不足,最主要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应试倾向和分数标准。
而应试体系主要是以教授人们寻找“一个标准答案”为方向的。
这种标准化教育模式制约了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成长。
有人做过统计,一个人大学毕业时,他(她)可能已经参加了260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和测验,在学会了如何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却丧失了寻找其他正确答案的能力,丧失了质疑的欲望,丧失了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应该看到,考试,永远是寻找“已知的答案”,创新,则要探究将要发生、现实没有解的问题。
有一句话说得好,学生的头脑是火把而不是容器,需要的是点燃而不是“填鸭”。
当然,制约创新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功利心。
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源于教育竞争力弱,背后则是缺少创新文化的氛围、创新环境和鼓励创新的制度性缺失。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