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精品教案科学公开课专用第一单元目录1.1 运动和位置(教案) (3)1.2 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 (6)1.3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 (12)1.4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17)1.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 (23)1.6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 (28)1.7 我们的“过山车”(教案) (32)1.8 测试“过山车”(教案) (39)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1《运动和位置》教案变化,则这一物体是静止的。
研讨二: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1)首先选择参照物;(2)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方向。
(3)确定自己与参照物的距离。
例:描述方法:我在学校正门西北方向50米处。
交流、讨论、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描述自己的位置。
熟悉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步骤。
4. 科学拓展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1500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离:1500米。
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因此,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
拓宽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方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的位置。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1 运动和位置板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课题运动和位置单元一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2.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重点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难点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新课聚焦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展示课件图片轮胎秋千前后摆动摆钟摆锤左右摆动汽车雨刷器左右摆动跷跷板上下摆动想一想还有什么不同的运动?比如羽毛球、跳绳、火箭发射、旋转木马等,这些物体的运动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描述运动形式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描述运动形式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论:圆点贴在不同位置,会观察到不同的运动形式。
3. 交流研讨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1)移动(滑动):物体改变原来的位置,而且物体各个点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2)转动:也叫旋转运动,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整体不发生位置的变化。
(3)滚动:在围绕中心轴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有位置的移动。
(4)振动: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往返颤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
(5)摆动:一个物体来回摇摆时做的运动。
教师总结:学生交流、谈论、回答。
认真学习,思考,记录。
对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总结,告诫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从中总结,发现其中的运动规律,这样才能学好科学,用好科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足球绕过“人墙”,划出一道弧线,破门而入!由于足球呈弧线形运行,与香蕉形状相似,故俗称“香蕉球”。
香蕉球又称“弧线球”,足球运动技术名词。
弧线球的原理:当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并且不断地旋转,由于空气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因此当球转动时,空气就与球面发生摩擦,旋转着的球就带动周围的空气层一起转动,从而形成足球在空中向前并作弧线飞行。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能够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体验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更多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形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学生在认识了不同的运动形式后,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我出示图片,小组讨论,说说它们的运动形式,生活中你见过这些运动形式吗?再让学生说一说。
这个环节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然后我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让我提供的器材也能做以上的运动形式,学生探究的欲望高涨,纷纷动手试了起来,效果很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2)将小球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1)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后再滚下来。
(2)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科学词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叫滑动。
如滑冰时冰刀在冰上的运动。
一个物体(多为球形或圆柱形)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叫滚动。
如车轮在地上的运动。
探索四、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圆柱体)、文具盒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松开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有滚动。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知道滑动和滚动的概念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制作方法完成实验内容,观察不同形状的几种物体的运动状态。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结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动手实验,观察多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找出运动规律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3. 交流研讨研讨一、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对实验内容总斜面的高度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式,随着高度的增加,物体的运动方式趋向滚动。
坡度高,运动快;坡度低,运动慢。
光滑的斜面上,小立方体沿斜面滑动下去;粗糙的斜面上,小立方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小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题课后作业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主要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情况;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后反思,觉得课堂教学之前的备课很重要,可以说是越充分、周到越好。
只有做到课前备课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处理的更高效。
当然,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们应该时时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抹亮色,让学生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
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1.5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在相同的距离内,猎豹的速度最快,鸵鸟第二,羚羊最慢。
展示课本上面的图片,有汽车、自行车、行人在大桥上行进,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怎样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说出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入课题。
2. 科学探索探索一、给动物排名次动物王国进行赛跑,请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动物的快慢排名次,并记录下来。
猎豹是陆地上跑的最快的动物。
动物奔跑100米需要的时间和名次记录表:猎豹用时最短,是第一名。
大象用时最长,是最后一名。
按奔跑的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名:猎豹、羚羊、斑马、兔子、黑熊、大象。
结论: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根据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所用的时间越长,运动的越慢。
科学资料现在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是由牙买加著名短跑健将博尔特创造的,他于2009年8月17日在德国柏林创造的记录是9秒58。
在全世界几千种哺乳动物中,运动最快的时速可达100多千米,而运动最慢的是分布在美洲热带森林中的一种三趾树懒。
它每小时只能走100米左右,比乌龟爬得还要慢。
探索二、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根据图表,填写时间和名次记录表。
学生表达自己的以动物王国进行赛跑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从原有的体育学习活动中迁移评判方法,按所用时间从短到长排列出名次。
知道人类在百米赛跑中的最快速度。
知道树懒是哺乳动物中时速最慢的动物。
拓宽知识面。
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红、黄两个颜色的小球。
实验步骤:(1)准备两条长度相同的轨道,一端垫起,形成斜坡。
红球的轨道坡度要高于黄球的轨道坡度。
(2)将两个小球在轨道较高的一端同时释放。
(3)观察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
(4)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分析哪些因素可作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依据,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轨道长度相同,同时释放,先到达终点的说明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在相同的距离内,红球用时短,所以红球运动的快。
探索三、在同一条轨道上,怎样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表、记录单。
操作步骤:(1)将轨道的一端垫高,使轨道成为一个斜面,上端是起点,下端是终点。
想法及方法。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观察两个小球的快慢,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方法。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实验步骤动手实验,亲自体会两个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
尝试对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动手实验,亲自体会两个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
(2)几个同学分工合作,用秒表测量不同小球运动相同距离所花的时间,并记录下来,至少测量3次(为了减少误差)。
(3)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小球运动的快慢,说出判断依据,最终得出结论。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在同一条轨道上,黄球用时2秒,红球用时3秒,用时短的说明运动的快。
实验结论:运动相同距离所花时间较短的小球,运动的较快。
完成实验内容,观察两个小球的快慢,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对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与教师总结对比是否一致。
试对实验现象和记录数据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思考、总结能力。
3. 交流研讨研讨: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的快慢?教师点拨: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