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则1.0.2 适用于200km/h一下,原验标适用于160km/h;新增:1.0.4 每道工序完成后应检查质量,形成记录;1.0.5 将各种检测结果纳入竣工文件;1.0.6 新增内容:各类技术资料按规定编制,履行签认制度1.0.7 新增内容:三同时1.0.8 新增内容:合同文件对技术要求高于验标时,按合同及设计文件验收1.0.9 新增内容:四新质量按设计及相关标准验收。
2.术语修订:2.0.8 见证检验与对原验标的2.0.7见证取样检验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建设单位的监督;2.0.11 主控项目对原验标的2.0.12的主控项目进行修订,增加了质量;新增:2.0.15 新增缺陷的术语;删除:删除了原验标的2.0.6见证,2.0.9旁站,2.0.15 抽样方案,2.0.16 技术检验,2.0.17计量检验,2.0.18 观感质量,2.0.23-2.0.32取消掉;3.基本规定3 基本规定3.1.3 对原验标3.1.2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1 原材料及构配件,不合格不应用于施工2增加隐蔽工程检查要求3增加实体质量和外观质量检测要求3.1.5 新增工程保证资料要求,共6项3.1.6 新增内容,工程质量应符合设计、验标要求。
3.1.7 新增内容,抽样检验、试验数量可调整,试验方案由施工单位编制,报监理、建设单位确认。
3.1.8 新增内容,梁拱等组合结构按验标相关章节内容验收3.1.9 新增内容,验标未最初规定时,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制定验收方案。
涉及安全、环保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论证。
3.2.3对原验标进行了修订,增加“当分部工程较大时,可按照主要结构、材料及施工阶段划分为若干个子分部工程”。
3.2.5对原验标进行了修订,增加“……工程量等划分。
检验批分划分以……便于一次验收的工程内容为一个检验批”。
3.2.6 对原验标分部分项及检验批划分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有:1 明挖基础分部工程里,将原验标的换填地基、重锤夯实、强夯、挤密桩、砂桩、碎石桩、粉喷桩、旋喷桩等分项工程合并为地基处理分项工程进行验收。
2 明挖基础分部工程增加基坑回填分项工程。
3 沉入桩分部工程,将原验标的沉入桩的制作、沉入桩的下沉两个分部工程合并为沉入桩,原验标的分项工程合并为沉桩一个分项工程,取消了原模板及支架、钢筋、砼等分项工程。
4 钻(挖)孔桩分部中取消了钢围堰分项工程。
5 承台分部中,取消了钢围堰、模板及支架分项工程,增加了基坑回填分项。
6 取消管桩制作、管桩下沉和浇筑水下混凝土分部7 增加支承垫石分部工程,每20个垫石验收一次。
椎体及排水设施分部工程增加排水设施分项。
8 预应力混凝土梁细分为T梁和箱梁两个分部工程。
T梁和箱梁分部工程中,增加梁体横向连接分项工程。
9 先张法T梁分部中预应力分项由原验标的“每个施工段”验收一次,修订为“每片梁”验收一次。
10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中增加移动支架拼装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分部工程。
11 悬臂浇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分部中,钢筋、混凝土分项由原验标的“每个浇筑(安装)段”修订为“每个梁段”验收一次。
悬臂拼装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分部中,梁段预制钢筋、混凝土分项由原验标的“每个浇筑(安装)段”修订为“每个梁段”验收一次。
梁段拼装分项中由原验标“每孔(联)梁”修订为“每拼装段”验收一次。
12 增加转体施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
13 顶推法施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分部中,梁段顶推由原验标的“每孔(联)梁”修订为“每个施工段”验收一次。
14 钢桁梁分部中,涂装分项由原验标的“每孔梁”修订为“每个施工段”验收一次。
15粱部分部细化为钢管混凝土拱、劲性骨架拱、钢拱、钢筋混凝土拱分部工程及相关分项工程。
16 斜拉桥分部中细化了索塔、混凝土主梁、钢主梁、斜拉索分部工程。
17 增加了钢筋混凝土刚构(架)和框架桥分部工程。
18 桥面附属设施分部中增加了挡碴墙、遮板、电缆槽竖墙、接触网基础、声屏障基础、盖板、步板、梁端防水装置、防落梁挡块、人行道、避车台、吊篮、围栏、桥上救援疏散设施、综合接地分项工程。
桥面防水层、保护层分项中对检验批检验频次进行了修订,按照每座桥,3km以上特大桥每3km进行一次检验。
19 涵洞地基及基础分部中,将员验标的换填地基、重锤夯实、强夯、挤密桩、砂桩、碎石桩、粉喷桩、旋喷桩等分项工程合并为地基处理分项工程进行验收,验收频次由原验标的“每个基坑”修订为“每座涵洞”。
本分部工程条目下的其它分项验收频次由原验标的“每个基坑”修订为“每座涵洞”。
20 将原验标的装配式涵洞涵身、就地制作涵洞涵身、渡槽和倒虹吸管分部工程修订为框架涵、盖板涵、圆涵、渡槽分部工程。
框架涵分部工程下的钢筋、混凝土分项工程按每个浇筑段、每个安装段进行验收,防水层、沉降缝按每座涵洞进行验收,较原验标的每个浇筑段、每个安装段验收一次有较大修订。
盖板涵、圆涵分部工程下的所以分项工程验收频次为每座涵洞,较原验标的每个浇筑段、每个安装段验收一次有较大修订。
渡槽分部下的所有分项工程验收频次为每座渡槽,较原验标的每个浇筑段、每个安装段验收一次有较大修订。
21 顶进涵分部下的顶进、防水层、沉降缝由原验标的“每座涵”修订为“每个施工段”。
22 端翼墙及附属工程分部下的钢筋、混凝土、砌体分项由原验标的每个浇筑段、每个安装段修订为每座涵。
3.3.1 对检验批验收内容进行修订,主要内容:1 实物检查中取消“2)对混凝土强度等……检验方案执行;”、“3)对本标准中采用技术检验的项目……进行检查;”。
2 资料检查中,增加了关键过程影像资料检查。
3 增加了责任确认内容,要求对施工作业责任人员进行登记确认。
3.3.2 对检验批验收合格标准进行修订,主要内容:1 将原验标“合格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且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不得大于规定允许偏差的1.5倍”修订为“合格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不合格点不应集中,且不应有严重缺陷。
”2 取消了原验标“3 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
”3、新验标增加了隐蔽工程、外观质量、施工作业责任人员登记、实体质量抽检的要求。
3.3.4 修订原验标的“3 地基与基础、墩台、粱部等分部工程中有关安全及功能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有关规定。
”为“3 涉及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检验结果应符合有关规定。
”增加了“4 工程实体外观质量验收符合要求。
”。
3.3.6 细化了施工质量不符合规定时的处理程序,增加了“经返修或加固处理的分项工程,满足安全和使用功能要求时,可按技术处理方案的要求予以验收。
”3.3.7 新增内容,增加了当质量控制资料缺失时,应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实体检验或抽样试验。
3.4.1 新增内容,增加了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进场检验要求及验收记录表格。
3.4.2 新增内容,增加混凝土拌合物原材料、配比、拌和过程验收要求及验收记录表格。
3.4.3 新增内容,增肌了对龄期有要求的检测项目检查要求及验收记录表格。
3.4.4 修订了检验批检查记录表的填写内容,主要有:1 增加了施工作业责任人员登记内容,要求登记班组长及作业人员名单。
2 主控、一般项目中,施工和监理单位检查验收合格的,可多项合并为一栏填写。
一般项目中有允许偏差的项目,不需填写具体实测偏差值,只填写验收结论。
3 施工单位检查结果仅需专职质检员签字,取消原验标的分项技术负责人和分项工程负责人签字。
3.4.5 修订分项工程验收要求,由原验标的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修订为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验收。
3.4.6 分部工程验收,由原验标的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修订为由总监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
桥梁地基与基础验收由原验标的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修订为设计单位专业负责人,取消了墩台和粱部需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验收的要求。
3.4.7 单位工程验收时,增加了监理单位组织人员检查的要求,存在问题时应整改。
整改后再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验收报告。
取消了原验标3.4.6、3.4.7两个条目。
4 明挖基础4.1.2 新增内容,取消了原验标第4章地基处理的内容。
基底处理按路基验标执行。
4.1.6 新增内容,地质应留影像资料。
4.4 基坑回填为新增内容。
5 桩基础5.1.3 修订了试桩的要求。
5.1.4 新增了钻孔桩改挖孔桩的要求。
5.1.5 新增了沉入桩停锤的具体要求。
5.1.6 新增了沉入桩连接方式、钻(挖)孔桩地质、钢筋笼接长、桩基钢筋深入承台、承台钢筋等工序验收时要留影像资料的要求。
5.1.7 新增了沉入桩沉入、桩基灌注监理旁站的要求。
取消了原验标6.2钢围堰的验收要求5.2.1~5.2.5 新增沉桩的质量验收、下沉、桩尖标高控制、最终贯入度、承载力试验、装订标高、桩头处理、接桩等要求。
5.2.6 新增沉桩桩位允许偏差要求。
5.3.1 修订了桩底地质核查要求,一般桩基设计单位选取代表性桩进行确认,柱桩和可溶岩石等复杂地质下的桩基,设计单位逐桩确认地质。
5.3.3 修订空地沉碴要求:摩擦桩不大于20cm,柱桩不大于5cm。
5.3.4 修订钻孔桩孔位中心偏差要求。
5.3.6修订了桩底地质核查要求,一般桩基设计单位选取代表性桩进行确认,柱桩和可溶岩石等复杂地质下的桩基,设计单位逐桩确认地质。
5.3.8 修订了挖孔桩成孔倾斜度要求,由原验标0.5%修订为1%。
5.3.12 新增桩基钢筋骨架保护层允许偏差要求,不小于设计值。
5.3.16 新增桩头要进行机械切除要求,且机械切除时砼强度不得小于10mpa。
5.3.18 增加桩顶高程及主筋深入承台允许偏差要求。
5.4.3 新增预埋墩身钢筋深入承台要求。
5.4.8 修订承台顶面高程允许偏差的检验方法。
取消原验标6.6 管柱制作、6.7 管柱下沉和浇筑水下混凝土两个验收内容。
6 沉井基础6.1.4 新增内容,要求沉井砼浇筑前、沉井底节水压试验、基底地质条件应留影像资料。
6.2.9 增加了就地制作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后,其顶、底面高程允许偏差要求。
6.2.12 修订了沉井沉至设计标高时的封底要求。
6.2.14 新增沉井应在封底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抽水的要求。
6.3.9增加了浮式沉井下沉至设计标高后,其顶、底面高程允许偏差要求。
7.墩台修订7.1.1 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的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和《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4-2018的规定;7.1.2 锥体填筑与路基同步施工,一并验收,施工质量应符合《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7.2.2 将钢筋的加工、连接和安装的检验划分为钢筋检验的主控项目;7.2.6 混凝土接缝规定:(1)施工缝平面应与结构的轴线相垂直,边缘应处理平整;(2)空心墩施工缝不宜设在空心段与实心段交界位置;(3)墩台周边应设直径不小于16cm的钢筋(设计有钢筋,则不设),钢筋埋入深度均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5倍,间距不应大于2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