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结报告-空乘专业

总结报告-空乘专业

空中乘务专业建设总结报告一、项目概况1. 项目简介未来几十年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航空市场需求与发达国家比,还将处于快速增长期,民航机队规模、机场数量均将继续增加。

目前中国机队有约1400 架客运飞机,未来若干年内,民航每年将新增飞机150 至200 架。

至2020 年,我国将布局规划民用机场总数达244 个,其中新增机场97 个,民航机队总规模将超过2800 架,成为美国以外的最大的航空市场。

依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民航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09 年年底,民航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10万人,预计到2020 年,民航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240 万人。

飞机数量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空中乘务员需求量的增加。

按惯例,1 架飞机至少需要配备三套服务机组,相当于30 名乘务员,那么,民航每年空中乘务员的需求量约为4500 名至6000 名,再加上每年空中乘务员的自然流失量,到2020 年,中国空中乘务员的需求量将达到10000名以上。

仅2011 年,东航面向全国招聘了1000 名空中乘务员;2012年东航又面向华东六省一市海选招收了800 名空中乘务员。

未来辽宁将构建以浦东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着力打造集散枢纽、门户枢纽、国内国际中转枢纽为一体的大型航空复合枢纽。

许多国外航空公司如全日空、维珍、卡塔尔、阿联酋等也十分青睐中国市场,几乎每年都有外航在辽宁招聘辽宁本地的空中乘务员。

同时,由于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各航空公司不断引进新飞机,着手人才的储备。

随着国家对于民营航空审批的逐步放开以及通用航空市场的放开,民航对于空乘人员的需求将是巨大的。

从以上种种都可预见,无论在过去还是在未来,空中乘务员的社会需求量,尤其在辽宁的需求量是十分可观的。

的社会责任,缓解行业对乘务人员的巨大需求。

学院也将“空中乘务” 专业列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

辽宁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提升“空中乘务”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于2012 年七月立项,中央财政支持资金下达时间为2012 年12 月。

(一)项目建设目标:1)专业建设目标:辽宁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拟重点加强空中乘务专业建设,拟通过一年的建设期,实施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若干项目,将本专业建成“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一流,教学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就业质量高,具有较强的专业竞争力”的业内知名的空中乘务专业,成为应用性高技能空中乘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民航运输企业输送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主要面向航空公司和民航机场等单位,在生产、服务一线能从事航空公司客舱乘务员、航空安全员、机场贵宾室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技能专门人才。

3)教学质量目标:加大空乘专业建设力度,提升现有专业内涵,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使学校专业结构贴近市场、日趋合理,从而保证较高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根据辽宁建设航空枢纽港的市场需求和民航行业发展要求,积极开拓民航空中安全保卫等市场需求大的新专业,探索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使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以特色化打造品牌,把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视为专业教学的第一生命,科学规范人才培养标准,坚持“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教学,加强质量控制,增强学生对空乘岗位的适应能力,建成对辽宁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

突出空乘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训教学,增加专业课的实训教学比例,强化顶岗实习环节,使人才培养质量领先于辽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

积极申办民航空中安全保卫等新专业,建成共性强、关联度大的相关专业群,适应职业岗位(群)需要,专业建设与用人单位岗位群的动态变化紧密结合,使未来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在辽宁名列前茅。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与空中乘务岗位、行业标准相融合的模块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数字化空中乘务模拟教学,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人才结构,打造优秀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校企合作,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空中乘务的公共实训平台和民航乘务员、空警/安全员的技能鉴定平台;增强社会服务和专业辐射能力。

(二)项目建设内容1)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成立以行业企业知名专家为主要成员的空中乘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订单培养模式,深化学生顶岗实习,优化兼职教师队伍,建立校企员工互培机制。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中,围绕专业领域,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内容结合,将职业证书培训、学历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融为一体,从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双证书”教学体系。

教学评价指标从单一的成绩评价,扩展到综合的素质评价,使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

使人才培养质量领先于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细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案,健全专业课程合作开发机制,突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专业建设中的地位。

将实践教学(包括实训)作为课程内容,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为学生获取“双证”创造条件。

课程的配置方面,既要深化旨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专业课程建设,还需注重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扩大知识面的专业基础与拓展类课程。

按照重构的课程体系,通过引进及借鉴企业培训项目包及其他相关资料,合作开发与空中乘务专业工作任务中各工作项目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完善重构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到2013 年底,建设1-2 门精品课程,健全精品课程教学运作机制,推广专业课程标准化建设以及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

4)实训实习条件改善以民航院校“十二五”期间强化教学、实训设备建设为契机,做好航空服务开放实训中心、乘务训练中心等校内实践教学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有效增加实训项目和工位数,根本改善校园实训条件。

在实践性教学上要有大的突破。

建成乘务训练中心,添置舱门训练器、水上撤离训练设备、动态训练舱等实训设备,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项目的开发。

与企业通力合作,成立航空公司乘务训练中心、申办辽宁空保(警)训练基地,实行产教结合。

5)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与考核方案;培养或引进培养专业带头人1 名,培养“骨干教师”3 名,将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纳入校企合作教师培养范围,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验实训能力,提升教师职业教育素养。

从航空公司及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聘请4 名业务骨干担任学院兼职教师、参与实验(实训)室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材编审和教研活动;承担校内外实践技能课程讲授和指导。

另外,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中青年教师进行技能培训等。

依托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开放实训中心的功能,服务民航、服务区域经济。

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继续办好成人学历教育。

加强业内技能培训,以获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积极筹建空乘专业的民航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站、点;加强与民航各企业的合作,积极拓展礼仪培训市场、候机楼服务培训市场等;以开放性实训实习体系和课程标准为依托,服务相关院校。

(三)项目建设资金安排1)2012 年7 月,项目申请立项时按330 万的资金投入进行立项,拟进行8 个子项目的建设,具体各项目的资金预算情况见表一。

表一立项时建设经费预算表由于我院是新设高职院校,2012 年12 月,实际中央财政补助下达资金为100 万元,比之前预算的200 万元减少了100 万元。

因此,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对之前的建设内容进行了调整,将预算的8 个项目精简为5 个建设项目,将资金集中用于目前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25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实训硬件建设方面。

于2012 年12 月,对建设项目和资金预算进行了修订,具体如下:表二建设项目和资金调整表2. 进展与管理各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如下:1)校企合作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学院于2012 年成立了“空中乘务”专业首届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召开了首届专家会议。

2013 年学院与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乘务员培训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春秋航空将租用学院空乘训练设备组织公司乘务员复训,双方互派教员挂职锻炼或参与对口培训、各自挂牌成立对方的师资培训基地;2013 年9 月学院正式向民航局公安局提交了空警/安全员定期训练考核基地和学院空保专业学生初训考核申请,项目正在审批过程中;2013 年9 月学院承办25了“2013 年民航机场候机楼服务岗位职业技能大赛”;空乘模拟训练设备制造商西安飞豹空港设备有限公司在学院内设立辽宁售后服务中心,保障学院空乘设备的正常运行。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完成了“空中乘务”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

组织学生参加2013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空乘推荐会,获得最佳才艺奖1 名、最佳形象奖1 名、五级民航乘务员证书获得者1 名。

组织学生参加辽宁市红十字会的初级现场医护考核。

组织学生参加“辽宁十大杰出青年”评选表彰会礼仪接待社会实践工作。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学院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发、修订专业核心教材。

完成了《民航旅客运输》、《航空乘务英语教程》校本教材开发。

在编规划教材包括《客舱应急》、《民航基础日语教程》、《乘务实用写作》、《乘务语言与沟通》、《民航旅客服务心理》等。

其中,《乘务实用写作》、《乘务语言与沟通》为交通出版社统编教材,分别由我院张莹、郑洁老师担任主编,由交通出版社申报教育部规划教材;《民航旅客服务心理》为中国民航出版社统编教材,由我院庞美云老师担任主编。

《民航基础日语教程》完成了初稿。

2013 年上半年启动了《客舱服务》、《客舱应急》、《民航旅客运输》、《民航危险品运输》、《民航货物运输》5 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学院计划开发17 门精品课程,未来建成3-4 门市级精品课程、1-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院将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邀请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参与精品课程建设。

10 月份完成了招标的技术要求,11 月将开展招投标工作。

4)实训实习条件改善乘务训练中心基建完成并交付使用;完成了B737-800 舱门训练器、A320 圆形救生筏等空乘应急训练设备的招投标工作,签订了采购合同;启动了A320 运动撤离训练舱的采购工作,完成了技术方案专家论证。

5)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全员聘用,落实了骨干教师的聘用工作,民航经济管理系现有骨干教师5 名。

制定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

开展了专业教学团队的教科研工作。

为了加强实训教学,经管系引进了拥有12 年飞行经历的原南航乘务员1 名、8 年飞行经历的原东航乘务员1 名、春秋航空挂职锻炼乘务教员1 名、辽宁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硕士研究生2 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