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新课标”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博大精深。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站在第一线学习新课程的老师来说,要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因此新课标能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从而带来新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关键词:新课标;品味;体验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这样一种课程目标的指引下,许多语文教师刻意求“新”,为了突出课堂的人文性和教学过程的情感培养,增大了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于是一会儿播放音乐,一会儿放图片,一会儿播放影片,散文课上得像音乐欣赏课;小说课上得像影视鉴赏课,落实到情感的培养时又显出思想品德课的样子。
使我感到很困惑,难道语文课非要做成运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优质课是不是就是一种做秀呢?
与以往的课堂相比,现在的语文课堂确实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许多教师的课堂是一座“空中楼阁”,学生的情感并不是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丰富的多媒体播放中形成起来的,这种语文课堂过于注重形式的浮华,呈现给学生更多的是视觉的冲撞,而非实实在在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我想语文课,应该立足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品位中建立起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培养。
钱梦龙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道:“我国传统的民族语教育的经验,概括地说:“主要凭借对范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语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民族语的感情,并使学生在掌握民族语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语文,不管有多少人给它多少概念和定义,都脱不开“语言”这一性质;也不管课程目标进行怎样的改变,都不可缺少“对语言的品位和感悟”这一目标。
语文教育是民族语教育,那么就必须遵循我们民族语言的规律,通过文字、言语的品位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
所以教师的作用正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过程中,实现情感培养。
“人为教育是贯穿在认知教学中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活动的教学环节,它必须以文本为依托,在阅读体悟中完成,做到认知与情意统一。
”在这过程中,教师是桥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是情感载体,学生是情感的受体。
脱离了情感的载体,受体所
形成的情感必然是空虚的。
而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搭建的不是一座通往语言文字这一情感载体的桥梁,那么语文的特性也就丧失了。
那么,教师如向做好桥梁的作用,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呢?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
”通俗地解释,这正如一个美食家,在不断“品尝”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味,他能迅速感觉出一道佳肴的美味来。
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具备类似敏锐的感觉,在面对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能迅速的感受到语言的意义所在。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在不断的品读中形成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
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之,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
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
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
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新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新课标《语文》教科书,第七、八册,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