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胡英国(通山永兴建筑有限公司,湖北咸宁437600)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人们观念的变化,很多小型城市年轻人都在往大城市赶,人口密集程度日渐严重,城市可用面积越来越小,房建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
高层建筑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但是其施工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大的投入,同样的各种施工问题也较之普通房建工程更多。
对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介绍,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指出。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混凝土0引言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腾飞,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缺乏以及人口的集中,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行业的重点建设项目。
随着人们思想的变化,设计人员的不断创新,高层建筑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简单追求高度,其外观、功能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逐渐增大。
本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经验,探讨了当前高层建筑的常见施工技术和控制要点,希望能够为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1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特点虽然高层建筑日新月异,但是就当前的主流方向和形式来看,其施工和多层建筑的施工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在于都是逐层施工,不同在于高层建筑比多层建筑更高、更大,相关评测标注和质量要求也更高,总的来说,高层建筑的施工有以下四个特点:(1)“高”。
①竖直高度高。
高层建筑一般都在15层上,其垂直海拔在50m以上,如此高的高度材料的运输和施工人员的操作都有较大的困难,需要更为先进的设备和安全的保障。
②需要经常进行高空作业,危险系数高。
高层建筑自然需要很多高空作业,因此其危险系数也高。
在施工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在施工之中要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要防止施工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体跌落对行人造成危害。
③对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的要求更高。
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功能、承载人数以及本质特殊性,相关指标和质量要求也更高,施工难度自然也高。
目前高层建筑还是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因此现场施工非常多,再加上高空作业、高空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更为先进的施工技术来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
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决定了建筑的配套要求。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对生活、办公场所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得因素也更多,也就是间接的对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
(2)“深”。
主要表现为地基挖坑深。
高层建筑的海拔决定其地基的深度,越高则需要越深,越牢固的地基来支撑。
一般情况下桩基深度要高于建筑物海拔的6.7%,而普通地基要高于建筑物的8%。
地基的施工难度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地质条件越往下越难以琢磨,影响因子越多。
所以在高层建筑的地基选择和施工上,工作人员一定要综合考虑造价、施工难度等多种因素。
(3)“长”。
工程所需时间长,高层建筑一般都需要几年的时间,主要是由于施工难度较高,工程量较大。
能够有效缩短工期的方法多种,其中最常见也是最高效的是简化结构和装饰。
除此之外,选择合适的模板也是缩短施工时间,降低工程造价的好办法。
(4)“密”。
主要是指高层建筑的施工步骤多,而且复杂,从地上到地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问题的产生也更加的密集。
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是在城区,周边行人、车辆、建筑物必定不少,材料的运输通道紧窄,可用的场地少,因此就更需要严谨的组织设计,合理的安排人工和时间,多借鉴高质量成品,能够省去的步骤尽量不用,最大限度的缩短工期。
在施工中也要注意对周边的影响,例如控制噪声、废弃材料的处理等,尤为注意的是要加上施工圈以避免行人的乱闯,加上标注牌提醒车辆降速。
2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2.1混凝土施工技术目前我国高层建筑还是以混凝土结构为主,因此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中最为主要的步骤也是关键的施工技术,严格控制好混凝土施工质量是确保建筑整体质量的前提。
高层建筑由于施工量大,时间跨度长,因此混凝土容易受到气候条件的长期影响,离散性会有一定的变化,所以相关人员做好相关监督工作,实时掌控混凝土施工情况,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工作的开展:(1)混凝土配比。
在混凝土施工前,需要先配置好几种等级的混凝土并进行级配试验,根据结果和数据来确定最终配比。
这里需要注意的时由于级配试验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它的条件和施工场地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集施工现场的砂石进行水分含量的检测。
根据诸多实例和数据表明,砂石水分含量高2%那么混凝土强度将下降15%,由此可见现场试验对于整个混凝土的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2)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保证施工性能。
高层建筑混凝土的运输一般是用高压力泵进行,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性能,而且能够一定程度的减少施工时间。
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发生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情况,检查过后其材料配比、振捣都没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养护工作没有做到位或者时间不够。
对于一些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有专门人员来监控并记录养护情况和时间,碰到恶劣天气要采取相关的保护控温措施。
(3)加强混凝土强度评定。
剔除试块制作的不规范现象。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规定,混凝土强度应分批进行检验评定。
一个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123广东科技2013.4.第8期广东科技2013.4.第8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
试块的制作应在浇筑地点随机抽取,不能弄虚作假,保证试块的真实性。
2.2高层房屋建筑裂缝的控制2.2.1设计措施“放”的措施。
设置永久性伸缩缝;外墙面适当位置留分隔缝等。
“抗”的措施。
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重视对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增设间距不大于3m 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120mm 与墙等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用钢丝网(每边搭接不小于150mm)进行处理;特别注意梁底的砌筑要求;屋面保温层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等。
“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合理设置后浇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混凝土中多掺纤维素类等。
2.2.2施工措施“放”、“抗”相结合的措施。
在混凝土裂缝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
为使混凝土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
大体积混凝土,应着重在控制混凝土的温升,延缓混凝土的降温速率,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改善约束和完善构造设计等方面采取措施。
如选用中低水化热的水泥,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掺加减水剂粉煤灰等,选择良好级配的粗细骨料,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在前3d )。
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与气温温差宜控制在25℃以内,否则会因温差过大产生混凝土裂缝。
2.3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测量控制由于高层房屋建筑的层数多,高度高,对施工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故在工程开工前应制定好施测方案,确定好测量仪器,根据施工方案建立好施工控制网;将高层建筑控制轴线及时投影到建筑面层上,然后根据控制轴线作柱。
3总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高层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快,相应的施工技术也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周期很快。
通过上文看出,高层建筑所需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工期长,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它仍将是未来建筑行业的主流发展项目,因此施工人员需要懂得观察,不断开拓创新,为迎接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1]刘子泉.加强高层建筑在施工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J ].广东科技,2006(5).[2]王海红.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浅析[J ].河南建材,2009(1).[3]罗家坤.浅谈现代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2010(20).[4]赵志林.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实践与探索[J ].现代企业教育,2009(16).作者简介:胡英国(1969~),男,中级工程师,专科,主要从事建筑方面的研究。
建筑施工通过推进生态农业的模式,实现对农药化肥依赖的降低,并不断实现经济和环境社会效益,采用生态农业减少农药的做法,能够有很多的好处。
(1)运用生态农业的模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
通过对水稻的品质和相关农药的品质的提高,不断减少对农药的使用量。
不断研究与应用新组合特征和特性的配套的生态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水稻产量的增加,并能不断的提高水稻的质量,不断实现对稻米质量的把控,实现水稻的价值和安全的有效保障。
(2)生态农业的模式,能够不断的提高本地的生态效益。
采用高效和创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生态种植模式的改变,优化栽培模式,改变以往的施用化肥和农药的状况,有效的防治病虫害,同时还能实现产量的增加,不断的推进相关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3)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采用生态农业的模式,才能不断的增加农业的抗病虫害能力,不断的实现农业模式的生态化转变,才是农业发展沿着科学可持续方向前行的必要的举措。
减少水稻种植中农药的使用,最终能够不断的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之路,不断的改进种植水稻的方式和相关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这样才能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5结束语在日益发展的经济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种植和相关病虫害的防治和农药使用的科学化,才能在追求生活品质的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实现产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在不断的进步中,实现种植方式的不断更新。
最终能够改变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对农药过重使用的现状,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品质化、科学化。
对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研究和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从现在的实际出发,才能在农业的发展中,不断的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和实现水稻产量的增加。
参考文献:[1]冯红艳,张立烟,李雪丽,李宏,白士刚.麦田农药减量控害措施[J ].现代农村科技,2010(19).[2]卢仲良,孔学梅,袁文龙,陈赣海,邹新华,邹信才.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5).[3]王洪君,栾天浩,栾博宇.土壤-水稻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与施用磷肥关系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9(21).[4]曹坳程,郭美霞,王秋霞.农药面源污染及控制策略[A ].2008.[5]陶开战,朱海华,白朴.超级稻新两优6号在温州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2009.[6]薛峰,颜廷梅,乔俊.太湖地区稻田减量施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4).[7]江健,王班琼,何海永,杨学辉,冯雪松,周宗贤,袁洁.湄潭县稻瘟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推广与应用[J ].种子,2007(6).[8]邢娇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2(5).作者简介:邹弋匕(1974~),男,农艺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