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别或义同的问题(下)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别或义同的问题(下)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别或义同的问题(下)(function() {var s = "_" + Math.random().toString(36).slice(2);document.write('');(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id: "u3686515",container: s});})();一、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一字平去义同是指一字的基本义项具有平声和去声两种音读,唐诗中约有50字具有这种音义特点。

到了现代,它们只保留平声或去声一读。

这里挑出“忘、思、?\、?@、探”等5字来讨论。

1.忘A.广韵巫放切,去漾微,今读wàng。

B.集韵武方切,平阳微,旧读wáng。

“忘”字基本义是:忘记,动词。

有平去两读,唐诗中都常用,现代只保留去声一读。

《汉语大字典》收平去两读的反切,是正确的;《汉语大词典》只收去声反切,有缺失。

下举六例:(1)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王维《息夫人》,五绝)(2)秦地看春色,南枝不可忘。

(刘长卿《送蔡侍御赴上都》,五律)(3)未能忘魏阙,空此滞秦稽。

(孟浩然《久滞越中贻谢南池……》,五律)(4)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杜甫《冬日有怀李白》,五律)(5)却到帝乡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白居易《浪淘沙》之六,七绝)(6)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杜牧《怀吴中冯秀才》,七绝)六例“忘”字同义,前三例“忘”字用在“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第五、第三字,都读平声;后三例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二、第四、第七字,都归仄声(实读去声)。

2.思A.广韵息兹切,平之心,今读sī。

B.广韵相吏切,去志心,旧读sì。

“思”字义为:思考、想,想念,?哟剩?有平去两读(平声为常读,去声为偏读,现今只保留常读);又思绪,心情,情怀,名词,也有平去两读,但是常读为去声(现今已并入平声读)。

唐诗中“诗思、愁思、幽思、客思、旅思、羁思、离思、秋思、边思”等词语的“思”字都只读去声,有少数词语“文思、才思、春思”等可以有平去两读。

值得注意。

下举八例:(1)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三,七绝)(2)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

(杜甫《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七律)(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绝)(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七律)(5)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李白《南阳送客》五律)(6)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张旭《柳》,七绝)(7)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五律)(8)孤舟从此去,客思一何长。

(储光羲《洛中送人还江东》,五律)前二例“思”字义为思考,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二、第四字,一平一仄(以去声归仄)。

三、四例“思”字义为思念,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六、第五字,一平一仄(以去声归仄)。

五、六例“春思”意思是春天的思绪情怀,“思”为名词,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二、第七字,一仄(以去声归仄)一平。

七、八例“归思”(回归的思绪)、“客思”(旅客的思绪)的“思”都只读去声(声律归仄)。

3.?\(众)A.广韵之仲切,去送照三,今读zhòng。

B.广韵职戎切,平东照三,旧读zhōng。

义为:众人,群众,名词;众多、许多,形容词。

有平去两读,而去声为常读,今读去声。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注为平去义别,大词典只收去声反切,各有缺失。

下举四例:(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五绝)(2)徒随众人后,拟老一生中。

(李频《长安书怀投知己》,五排)(3)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刘禹锡《城东闲游》,五律)(4)声名已压众人上,愁思未平双鬓知。

(王建《寄分司张郎中》,七律)以上“?\”字义为众多、许多,前二例用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律式第一、第三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后二例用在“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三、第五字,都读平声。

4.探A.广韵他含切,平覃透,旧读tān。

B.他绀切,去勘透,今读tàn。

“探”字同义而有平去两读,现代只读去声。

义为:摸取,探测,侦察,探问,探望,动词。

《汉语大词典》只收去声反切,新版《辞源》只收平声反切,各有缺。

下举四例:(1)登楼旧国远,探穴九疑深。

(储嗣宗《送友人游吴》,五律)(2)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

(羊士谔《乱后曲江》,七绝)(3)想到耶溪日,应探禹穴奇。

(孟浩然《送谢录事之越》,五律)(4)蓬山此处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七律)以上“探”字意思是探寻、寻游,前二例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一、第五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后二例用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二、第六字,都读平声。

5.?@〔?U〕(叹)A.广韵他旦切,去翰透,今读tàn。

B.广韵他干切,平寒透,旧读tān。

“叹”字义为:叹气,叹息,感叹,赞叹,动词。

有平去两读,去声为常读。

新版《辞源》对“?@、?U”只收去声反切,有缺。

下举四例:(1)独叹湘江水,朝宗向北流。

(张九龄《饯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五律)(2)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

(张说《和魏仆射还乡》,五律)(3)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

(姚崇《秋夜望月》,五律)(4)老叹才渐少,闲苦病相煎。

(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五排)“叹”字意思是叹息、感叹,前二例用在“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二、第三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后二例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五、第二字,都读平声。

二、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兼义别这种情况是指该字一部分义项具有声韵相关的平声和去声两个音读,另一部分义项只具有其中一个音读,构成了两读义同和一读义别并存的复杂音义关系。

具有这种音义特点的常用字计有48个。

《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对这些字通常注为平去义同,不甚精确。

现挑出“看、相、帆、?、?{、操、望、吹”等8字来讨论。

1.看A.广韵苦旰切,去翰溪,今读kàn。

B.广韵苦寒切,平寒溪,今读kān。

“看”字义为:用目光接触人或物,观察,动词,有平去两读(去声为常读平声为偏读,今失偏读);又看护、看守,看待,动词,平声。

《汉语大词典》等按平去义别作注,不当。

下举五例:(1)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七绝)(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敬亭独坐》,五绝)(4)贾生对?f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

(杜甫《题郑十八著作丈》,七排)(5)小子须娇养,邹婆为好看。

(白居易《路上寄银池匙与阿龟》,五律)前三例“看”字义为观看,用在“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律式第二字,读平声。

后二例“看”字义为看守、看护,用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三、第五字,须读平声。

2.相A.广?息亮切,去漾心,今读xiàng。

B.广韵息良切,平阳心,今读xiāng。

“相”字义为:仔细看,审察,动词,有平去两读(去声为常读,今失偏读平声);又辅佐、帮助,动词;相貌,宰相,主持典礼的人,名词;诸义去声。

又互相、共相,或单指动作受事者,副词;平声。

下举五例:(1)相马须怜瘦,呼鹰正及饥。

(白居易《叙德书情四十韵……》,五排)(2)地偏多育蛊,风恶好相鲸。

(宋之问《入泷州江……》,五排)(3)已相殷王国,空馀尚父溪。

(王维《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五排)(4)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李白《送殷淑三首》之二,五律)(5)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七绝)前二例“相”字义为仔细看,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一字,属仄声(以去声归仄);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第四字,读平声。

例(3)“相”义为辅佐,例(4)“相”表示互相,例(5)“相”单指动作的受事者,在律式中都是以去声归仄。

3.帆A.广韵符咸切,平凡奉,今读fān。

B.广韵扶泛切,去梵奉,旧读fàn。

“帆”字义为:挂在船桅上的布篷,特指船,名词;有平去两读(平声为常读,今只保留平声)。

又张帆行船,动词,去声。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对“帆”的名词义只注平声一读,有缺。

下举五例:(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绝)(2)唯看孤帆影,长似客心悬。

(姚崇/柳中庸《夜渡江》,五律)(3)孤帆好风千里暖,深花黄鸟一声长。

(贯休《别卢使君归东阳二首》之二,七律)(4)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温庭筠《杨柳枝八首》之五,七绝)(5)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

(孟浩然《送谢录事之越》,五律)(6)夏云随北帆,同日过江来。

(张说《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五律)前三例“孤帆”的“帆”表示名词义,用在“平平仄仄仄平仄”律式第二字,读平声。

用在“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第四、第二字,都属仄声(以去声归仄)。

例(4)、例(5)“征帆”(远行的船)的“帆”也是名词,用在律式中音读一平一仄(实读去声)。

例(6)“北帆”意为向北张帆行驶,“帆”字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第五字,以去声归仄。

4.?(听)A.广韵他丁切,平青透,今读tīng。

B.广韵他定切,去径透,今读tìng。

义为:用耳朵收受声音,又听取、听从,动词;有平去两读(平声为常读,现今保留平声)。

又审察、治理,听任、听凭,动词,只读去声。

下举五例:(1)今夜初听雨,江南杜若青。

(戴叔伦《舟中见雨》,五律)(2)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五律)(3)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刘长卿《别严士元》,七律)(4)还将听朝暇,回作豫游晨。

(李隆基《春中兴庆宫?T宴》,五律)(5)谢?x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

(杜甫《寄岑嘉州》,七排)前三例“听”字意为听取声音,例(1)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第四字,读平声;例(2)、例(3)用在“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三、第五字,都是以去声归仄。

例(4)“听朝”意思是临朝处理政事;“听”字用在“平平仄平仄”律式第三字,以去声归仄。

例(5)“听”字义为听任,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五字,以去声归仄。

5.?{(凭)A.广韵扶冰切,平蒸?K,今读píng。

B.唐韵收了“?{”的异体字“”(上为“?T”,下为“廾”),属去声证韵?K 母,应读pìn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