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托尔斯泰简要介绍(配图)

托尔斯泰简要介绍(配图)


•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年考入 喀山大学,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 喀山大学,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 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 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 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 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 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 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 月退学, 波利亚纳。 年 月退学 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 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漫长的一生大 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 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 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 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 • 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 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 年 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 突然回家。 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突然回家。 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 次年 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 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 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 厌倦。 厌倦。 •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 在各次战役中, 和优秀品质, 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 批判态度。 批判态度。
去世前夕收到革命者匿名来信: 去世前夕收到革命者匿名来信:我 祝您死得平平安安
• 在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收到了一封革命者的匿 在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 名来信。信里说: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 尼古拉耶维奇, 名来信。信里说:“不,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我不同 意您所说的人类关系只需通过爱来改善。 意您所说的人类关系只需通过爱来改善。除了从小受到 百般呵护、不愁温饱的人之外,谁都不会说这种话。 百般呵护、不愁温饱的人之外,谁都不会说这种话。对 于那些从小挨饿, 于那些从小挨饿,一辈子都在暴君的压迫之下呻吟的人 您又该说些什么呢?他们要战争, 们,您又该说些什么呢?他们要战争,他们要设法摆脱 奴隶状态。”“在您去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 在您去世的前夜, 尼古拉耶维奇, 奴隶状态。”“在您去世的前夜,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我告诉您,世界将再次血流成河,财主们, 我告诉您,世界将再次血流成河,财主们,不分男女老 他们将一再地遭到屠杀,碎尸万段, 幼,他们将一再地遭到屠杀,碎尸万段,世界将再也不 容他们造孽为害。我很抱歉,您不能活到那一天了, 容他们造孽为害。我很抱歉,您不能活到那一天了,否 你就可以亲眼看到那个见证,从而承认您说错了。 则,你就可以亲眼看到那个见证,从而承认您说错了。 我祝您死得平平安安。 我祝您死得平平安安。”
高倡“勿以暴力抗恶” 高倡“勿以暴力抗恶”,被视作 拖了革命的后腿” “拖了革命的后腿”
• 信是匿名的,有人猜想作者可能是列宁或者托洛茨基; 信是匿名的,有人猜想作者可能是列宁或者托洛茨基; 当然,更有可能仅仅只是一位普通的革命者。 当然,更有可能仅仅只是一位普通的革命者。 •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这两位革命阵营内部政见南辕北辙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 的革命领袖,不约而同地撰文批判了托尔斯泰。 的革命领袖,不约而同地撰文批判了托尔斯泰。 • 革命领袖猛烈批判下的托尔斯泰,终究还是愈走愈远了。 革命领袖猛烈批判下的托尔斯泰,终究还是愈走愈远了。 天国在你心中》一书中,托尔斯泰喊出了“ 在《天国在你心中》一书中,托尔斯泰喊出了“暴力即 是恶”的口号——即使为了铲除暴力之恶也不能使用暴 是恶”的口号 即使为了铲除暴力之恶也不能使用暴 因为铲除暴力的暴力也是恶。如果以暴制暴, 力,因为铲除暴力的暴力也是恶。如果以暴制暴,最后 仍然是暴力统治,仍然是恶的世界。 仍然是暴力统治,仍然是恶的世界。 • 老人甚至于成了政党政治的反对者:“不管哪个党上台, 老人甚至于成了政党政治的反对者: 不管哪个党上台, 若要保住政权,它不仅必须利用现有暴力手段, 若要保住政权,它不仅必须利用现有暴力手段,而且还 必须发现新的暴力手段。 必须发现新的暴力手段。”
为世人的苦难背负十字架, 为世人的苦难背负十字架,为个人 灵魂的自由而死
• 俄历 俄历1910年10月28日凌晨,列夫 尼·托尔斯泰突然 年 月 日凌晨 列夫·尼 托尔斯泰突然 日凌晨, 决定离家出走。慌慌张张备车,急急忙忙逃走, 决定离家出走。慌慌张张备车,急急忙忙逃走,在 黎明前的夜色中, 黎明前的夜色中,白须冉冉的老人离开了自己生活 多年的故乡, 波良纳的庄园。 了80多年的故乡,美丽的雅斯纳亚 波良纳的庄园。 多年的故乡 美丽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庄园 八十二高龄,还有俄罗斯酷寒的冬天。出走第三天, 八十二高龄,还有俄罗斯酷寒的冬天。出走第三天, 在开往乌拉尔方向的火车上,托尔斯泰肺部感染, 在开往乌拉尔方向的火车上,托尔斯泰肺部感染, 体温猛然升高,不得不在一个小火车站下车。 体温猛然升高,不得不在一个小火车站下车。托尔 斯泰被人们认出来,引发了巨大的骚动,他的妻子、 斯泰被人们认出来,引发了巨大的骚动,他的妻子、 家人赶来请求他的原谅,并恳请他回家。 家人赶来请求他的原谅,并恳请他回家。但一切为 时已晚, 天以后 在一个叫做“阿斯塔波沃” 天以后, 时已晚,7天以后,在一个叫做“阿斯塔波沃”的火 车站,托尔斯泰溘然长逝。 车站,托尔斯泰溘然长逝。
•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 年底以中尉衔退役。 年底以中尉衔退役 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 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 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 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 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 感厌恶。 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 士的自私和冷酷, 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 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 的视野, 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的落后 的清晰认识。 的清晰认识。
甘地、马丁路德金、曼德拉们
• 托尔斯泰的“非暴力”思想在其生前未能被历史 解难,在其身后,却终究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渐获 世人认同——甘地、马丁路德金、曼德拉们所实 践了的理想,也正是托尔斯泰当年的理想。 • ——他们之中,甘地是与托尔斯泰通过信的学生, 马丁路德金从托尔斯泰著作中获取了灵感,曼德 拉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则是《战争与和平》。 • “总有一天,人类会终止争斗、厮杀和死刑。他 们将彼此相爱,这个时代不可阻挡地将到来,因 为在所有人的灵魂中所植人的不是憎恨,而是互 爱,让我尽所能,以使这个时代尽快到来。”
• 1891年给《俄国新闻》和《新时代》编 年给《俄国新闻》 年给 新时代》 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 辑部写信,声明放弃 年后自己写的 作品的版权; 年和1898年, 作品的版权;1891至1893年和 至 年和 年 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 的活动; 的活动;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 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 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 1898年决定将《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 年决定将《 年决定将 复活》 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