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学
生
健
康
教
育
论
文
学院:信息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1002
姓名:贺丹
学号:20102687
我来谈乙肝
在东大医院的教授和老师的精心教学下,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健康”二字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在中学期间就开设了相关的课程,那时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并没有贴近自己的生活,上了大学后,就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了,东大医院的老师们通过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行医实践,用真实的例子向我们讲解有关于传染病,艾滋病等知识,让我更加真切的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其中,我对乙肝的认识最为深刻,下面我将结合老师的讲课谈谈我对乙肝的认识。
课堂上,老师是这样介绍乙肝的“所谓乙肝其全称应该叫做“乙型病毒性肝炎”。
它是由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感染人体后引发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疾病。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发病。
它主要表现出三种形式,一是乙肝病毒被清除,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在体检时会发现,自己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得过乙肝或者打过乙肝疫苗,这实际上就是病毒感染后被清除,获得了自然免疫;第二种形式是乙肝病毒携带状态,这些人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与一般健康人无区别,只是在乙肝病毒指标检测时可以发现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
第三种形式就是乙肝病人,这些人感染病毒后会出现恶心、厌油腻、转氨酶异常等表现。
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表现,由于乙肝病毒主要是经血传播,因此乙肝病原携带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会对周围人群或环境构成威胁。
除不能献血、不宜参加体能负荷超常的特殊训练或职业外,其入托、升学、就业、婚姻、社会活动均不应受限制,更不得被歧视。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母婴传播;第二,医源性传染;第三,输血传播;第四,密切生活接触传播;第五;性传播。
为了预防乙肝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课堂上,老师主要讲了接种疫苗这种方法;控制乙肝疫苗接种是关键
众所周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手段。
按照北京市免疫规划要求,如果父母乙肝检测均为阴性的新生儿,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立即接种首针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儿童、成人都一样),1个月打第二针,6个月后再打第三针,一共3针。
对于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出生后建议首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HBIG的接种时间越早越好;1月龄时再接种第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6月龄时接种第三针乙肝疫苗。
除了常规免疫外,北京市还每年都在初中一年级(12-13岁)的新生中开展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针次)。
实际上,乙肝疫苗不仅仅是针对新生儿的。
按照北京市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我们还将下列人员列为重点推荐人群:
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同家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表面抗原筛查,阴性者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可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三针。
2)医护人员(含护工)及其他人群,应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发现表面抗体阴转后应进行加强免疫(1针20微克)。
其他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
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易发生外伤者、多性伴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3)其他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员均建议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以上的叙述就是我对乙肝浅薄的认识,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目前国内外慢性乙肝的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两种作用,一方面通过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以清除病毒,另一方面产生抗病毒蛋白清除病毒,目前有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可以选用。
而核苷类似物通过阻断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达到抑制病毒繁殖的目的,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
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幸福,我能做的就是及时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未来的美好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创造属于我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