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课件.ppt
宋金元时期
❖ 宋代的《圣惠选方》(何希彭辑)、《圣济总 录》 (赵徽宗敕撰)等,收载成方达数十万首 之多,并有膏药、丹剂等专篇介绍。
❖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编写了《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该书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 颁布的制药规范,收载中成药788种,如清心 开窍的至宝丹、疏肝解郁的逍遥散、解表和 中的霍香正气散等,至今仍在应用。
先秦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成药的初步形成阶段。我 国现有的第一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 收载有 13个方剂,其中有 9个中成药.具备 了丸、散、膏、丹、酒多种剂型。湖南长沙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收载有 10 余种是成药剂型。经专家考证,马王堆帛书 还早于《内经》成书的年代。
两汉时期
中成药学
❖林伯,因天气炎热睡觉开空调不慎 着凉,出现鼻塞流清涕和畏寒症状, 还有些发热,到药店买了两盒维c银 翘片,但一连吃了几天都不见好, 原因是什么?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通用之成药吗?
❖补药吃出更多病。
❖由于不明情况,误服补药,一些人 出现鼻出血、齿龈和口腔粘膜肿胀、 头昏头痛、胸闷腹胀、不思饮食、 周身瘙痒等不良反应。
❖不合理用药己经成为当今全球的第 四号杀手。
❖缺乏医药学专业知识,家庭用药存 在安全隐患。
前言
一、中成药和中成药学的含义
❖ 所谓中成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 照一定的方药组成,结合适宜的制药工艺, 赋予特定的剂型,以中药材为原料,生产的 具有确切疗效和规范标准的,可以直接临床 应用的制剂。简称为成药。
❖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 150-219 年)撰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收 载有方剂 112首,其中有成药 11种,后者收 载有方剂 258首,其中有成药 50余种。如理 中丸、肾气丸、鳖甲煎丸、乌梅丸、麻子仁 丸等,因其疗效确切,至今仍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晋代葛洪(公元 261-341年)所著的《肘后备 急方》 ,收藏有方剂101首,其中成药过半, 在配方、制法上又有新的发展,并首先使用 成药"这一术语。
隋唐时期
❖唐代药王孙思邈(公元 581-682年)所著 《千金方》及《千金翼方》分别收载有 成方5300首和2000首,其中著名的有磁 朱丸、紫雪丹、定志丸等。剂型有丸、 散、膏、丹、灸剂等。
❖ 王焘(公元702-772年)所著《外台秘要》收方 6000余首,在每个病名的门下都附有处方、 制备方法等。如苏合香丸(原名乞力伽丸), 擅长于芳香开窍、理气止痛, 现在用于心绞 痛等疾病治疗卓有成效,常用的中成药新药 如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及舒心口服液即由 此方精简而成。
❖ 研究中成药相关课题的这门学科则为中成药 学,它是中医药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中成药的特点
❖ 性质稳定 ❖ 疗效确切 ❖ 毒副作用相对较小 ❖ 并且服用、携带、贮藏保管比较方便。 ❖ 它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它的起源是与人类同疾 病斗争密切相关的。早在原始社会,药物治 疗疾病已经开始,最初是用单味药。 经过长 期的医疗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和适应比较复杂病情,把几种药物配合起来 使用,于是产生了方剂,进而制成剂型,成 为中成药。
❖ 宋代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中,载 方 114首,成药占 80%-85%,这是因为儿科 用药汤剂不如成药方便的缘故。钱氏还将 《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去肉桂、附子改为六 味地黄丸,成为滋补肾阴的基础方药。后又 衍化成不少成药,如治血虚头痛的归芍地黄 丸、治肾虚目暗的杞菊地黄丸、治肺肾虚喘 的麦味地黄丸、治肾虚耳聋的耳聋左慈丸。
❖ 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收载成方
2000余首,其中二至丸、水陆二仙丹等
沿用至今。
❖ 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收方400余 首,其中成药211种,如治口腔咽痛的 冰硼散、外敷疖肿的如意金黄散等,疗 效显著。
❖ 清代温病学派的形成更促进了方剂学和中成 药的发展。吴瑭在《温病条辨》中,创造了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银翘散,疏散风热、 宣肺止咳的桑菊饮,清热开窍、镇心安神的 安宫牛黄丸等一系列中成药,至今仍广泛用 于临床,而且还衍化成现代多种剂型.可谓长 盛不衰,发扬光大。
❖ 1889年刊《同仁堂药目》 ,记载495种中成 药配方及制的发展处于低潮期。 鸦片战争后,西药不断传入中国,大的西药 房兴起,经营西药,规模庞大。而中成药的 生产多在私营国药店,前店后作坊,设备简 单,加工技术落后,产量低,处于竞争的劣 势。但由于中成药特有的疗效,深得国人的 信任,它的生产和应用仍然有一定缓慢发展。
❖ 北京同仁堂300年来,其药物以制作精细、优 质高效著称,享誉国内外,生产种类达 1170 多种,有上百种名牌产品如安宫牛黄丸、苏 霍香丸、大活络丸及同仁堂药酒等中成药。
❖ 金元时代产生了四个主要的医学流派,即金 元四大家:
❖ ①刘河间擅长寒凉泻火,创表里双解剂(治外
感风寒,兼内热盛者)之防风通圣散。又有六 一散、益元散等清暑利湿之剂。
❖ ②李东垣重视脾胃功能,创补中益气汤(后世 制成补中益气丸),益气升阳;又创朱砂安神
丸,镇心安神等。李氏还将其师张洁古的枳
术丸加味,衍化成橘皮枳术丸、半夏枳术丸、 香砂枳术丸等,都为后世常用的健脾消食药。
❖ ③张子和善用汗吐下三法,创木香槟榔丸, 行气导滞;又创禹功散,攻逐水饮。
❖ ④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 滋阴降火的大补阴丸、清肝和胃的左金丸、 《丹溪心法》中"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功能 的玉屏风散(现研发制成颗粒剂),还有理气 和胃消食的越鞠丸及保和丸等。
明清时期
❖ 明清时代医著颇多,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中药成方及其剂型相应有较大发展。如明代 《普济方》,收载药方61739首,其中许多是 成方,并按《圣惠方》的格式对外用的膏药、 丹药及药酒列专篇介绍。李时珍所著《本草 纲目》,虽以药物为主,也很重视方剂,附 方 10000余首,剂型近4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