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一、鼓励优先初一学生生性活泼,感情丰富,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例“你回答的真好!”“你懂的真多!”“请你再想一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面的要点?”“你搜集到的历史资料真好!”“老师给大家几分钟,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先把这个问题研究明白”……类似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大有益处,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敢言敢议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现在历史为开卷考试,有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积累。

只等着考试时翻课本、资料以应对开卷考试。

这实际是对开卷考试的一种误解。

历史考试只有五十分钟的时间,光靠翻书显然是做不完试题的。

只有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运用知识,快速答题。

所以开卷考试必须夯实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第一项为知识和能力。

知识又是能力的基础,因此,每讲完一课要求学生把本课的重点内容抄写两遍,加深记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熟练程度。

另外,我在历史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逐条落实。

落实主要通过课堂提问。

讲完课在学生自学时以及早自习的巡视过程中,逐个提问学生。

检查他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人人过关。

三、能力培养现在的历史考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教学为社会为时代服务的理念,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整合。

学生如果只记知识点不能将知识相互联系、重新整合,就答不好这类题。

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复习中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体系,按照多种标准进行重新归类、整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状态。

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

分析异同点也有方法可寻,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板块去想。

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

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

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

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

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四、分类训练历史考试的题型基本上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简答题四种题型。

针对这三类题型分类训练。

精选各种资料上的材料分析题、列举题、简答题,进行归类总结,集中训练。

在训练中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基本技能。

从而提高做题效率。

五、测试检验本学期,出了学校、镇组织的考试外,我几乎平均每周测验一次,每次考试后我都认真批改。

在改卷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前后的对比,对进步的学生,卷子上给他写上激励性的语言,让他继续努力;对于退步的学生给他写上应注意的地方,为他加油。

这样发下卷子学生看过后知道老师经常注意着他、关注着他,也鞭策着他努力学习。

课堂上总结考试情况时,我主要是表扬进步生,特别指出好学生的具体错误,几乎不批评差生。

其实,退步的学生即使上课不批评,从他上课的眼神中我已经看到他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上课听讲特别认真。

这样,经过多次考试学生已认识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扭转了错误思想,在考试中也锻炼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应试能力,同时使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数,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历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今天有幸站在这里和各位老师共同交流探讨历史教学的经验,我感到万分的荣幸。

但说句心里话,在这么多优秀老师面前谈经验两字确实觉得自己还不够格,一些优秀及经验丰富的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文科的赵淑伟老师,理科的折红伟,张彦喜老师等。

我总觉的这次成绩的取得是瞎猫碰到死耗子。

下面我将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各位老师一起交流探讨一下,如有不妥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仔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

曾有一位前辈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

在备课这个环节上,是不分基础科目和常识科目的;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例如我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本课,找出了重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

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了准备好的关于这一课的爱国人物的事迹的资料,让学生学习。

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

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

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做好学生的预习工作要想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所收获,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上课的质量,每天在上新课前,至我少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进行预习,预习的问题达标后,才进行课堂教学。

记得在上《辛亥革命》这课之前,学生先进行了预习,但当我检查预习时,发现好多学生都完成的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上课没有任何效果;于是我又给学生给了十分钟的预习时间,并给学生进行了指导,学生很快的就完成了。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课堂效果很好,尤其是在理解三民-主义对辛亥革命的作用时,一些学生的见解确实非常独到。

这样就很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

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开学初,我上第一节历史课的时候,就对学生说历史是非常有趣的,学好历史对我们大有裨益;比如说可以增长知识,增加见闻;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得失,也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上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多给学生讲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并能体现教学重点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历史很有意思,并且还从中有所收获。

记得在上《戊戌变法》这一课时,我就给学生讲了谭嗣同说服袁世凯支持光绪帝的经过,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最后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们都能说出袁世凯的阳奉阴违和期骗是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好的方法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历史是常识课,不能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但是历史知识又比较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好这些知识,我觉的用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比较好,在黑板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自己在书上找出答案,重点和难点问题,简单地提示一下,学生明白就行,不用花大量时间进行叙述,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记忆,然后检查,这样一节课就上完了,在上课前在用少量的时间提问巩固一下就可以了。

我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考试前几乎不用花太多时间复习,这样不但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节省了教师课余检查督促时间。

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最担心的是记不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分析事件的意义,这让我很头疼;最后我想到了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吕珺琴。

记得她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一些重要的历史时间及事件编成容易识记的语句,我在教学中也尝试了一下,学生确实不容易忘记。

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我就编了一句看到南京条约我就生气,真想一把把它撕成两瓣。

(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42年)后来我提问学生的时候,学生还开玩笑的回答我编的这句话。

五、复习要注意分类归纳,抓住重点大家都知道,常识课复习的时间很有限,如果每课都进行复习也不现实。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分类归纳,如我在复习历史的时候就分为战争类,条约类,作用影响及图片类等,然后归纳出各类的重点进行识记,再进行过关,这样以来大部分学生就把复习的重点掌握了,最后通过一两份试卷测试一下就行了。

总之,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存还在不少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还是讲的有点多,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等,这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方法进行克服。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及浅薄的认识,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及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历史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 [篇3]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处于一种“自动边缘化”的地位,所谓的“自动边缘化”通俗的含义就是主动靠边站。

因为在所有领导、老师,甚至学生的心目中历史是“小科”、是“副科”,甚至是“小副科”。

再加上中考历史是开卷,所有外行人都认为,开卷考试抄抄书就得了。

因此长期以来,我们课下从不留作业,轻易不去辅导,以免冲击主科教学。

其实,历史貌似所有人都能教,但想教好尤其是想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绝对不容易。

特别是面对开卷考试,绝对不是抄书那么简单的问题,它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既然是开卷,那么书上绝对没有现成的答案。

所以教好历史不容易。

最近这几年,咱们学校的历史无论是期末统考还是中考,成绩都是比较不错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历史组全体教师踏实肯干、对学生辛勤付出的结果。

下面我将我们平时的一些做法、工作心得和大家分享。

一、精诚合作,和-谐竞争我们历史组可以说能人很多,朱建军老师和马向英老师能力超强,身兼数职。

张海军老师业务精湛,理论水平高。

李扬老师,虽然年轻,但善于学习,上进心强,和学生关系融洽。

新加入的袁长海老师,专业扎实,学识渊博。

与这样的老师一起工作,无形当中给了我压力,也提高了我的能力。

因为要想与他们齐头并进,我就必须要百分之百的努力。

同时,我们深知:教学成绩的优异不能靠单打独斗。

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只有加强集体备课,把个人的智慧融入到集体之中,打群体战才能取得胜利。

我们历史组统一进度,统一要求,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通过集体备课,明确了近期和远期的任务,也减轻了备课的压力,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