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六十一篇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六十一篇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人教版习题
精选第六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句式属于定语后置的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C、仁以为己任
D、乃为人欲引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不得苟且放过
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D、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读《〈朱子语类〉三则》,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然小路前面有个物引著
C、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朱熹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___和《小学》。

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______,被视为
______,而且也成为14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______,奉为主要道德信条。

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朱熹(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______名杰出人物之一。

【答案】:
【解析】:
第10题【翻译】
下面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如何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
【答案】:
【解析】:
第11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牧斋记
朱熹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

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

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则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

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

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

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

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则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然古之君子。

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

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孔子曰:“贫而乐。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

”其然也。

(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下面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如何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
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
【答案】:
【解析】:
第12题【文言文阅读】
对下列文中划横线的语句该如何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说苑》)
(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

以利移,不为患改
""
如拙诚
""
倦,所以治己也
""
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
【答案】:
【解析】:
第13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二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介的语言对上面文段进行概括分析。

A、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的能力,作战队伍也不堪一击,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秦国迅速被平凡的陈涉灭亡。

B、文章从领袖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对比,均不可相提并论,但二者“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促人深思。

C、统一六国后的秦国优势依然存在,而且因为占有天下,比过去更为强大,最终却因为陈涉起义而国家灭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这更让人警醒。

D、文章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中心论点:天下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国却不施行仁义,这是覆灭的根源所在。

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答案】:
【解析】:
第14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

其二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

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
""
这两首诗到什么道理呢?
""
【答案】:
【解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