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教程》练习题参考答案2006级本科班公共管理专业第一单元一、名词解释1、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政策科学)可以理解为一门以政策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并致力于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出公共政策质量的独立学科。
P232、公共政策:简言之,所谓公共政策,就是国家机关或执政党为解决某一公共问题而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权威性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活动策略。
P153、政策工具: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P544、绩效管理技术:给绩效管理下定义的学者较多,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定义:绩效管理是组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达成其目标的行为,绩效管理强调系统的整合,它包括了全方位控制、监测、评估组织所有方面的绩效。
P705、全面质量管理:是指由全体人员参与的、对所有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政府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将产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工作原则、运筹式应用于政府机构之中以达到政府机构工作的全面优质高效。
P606、企业流程再造技术:企业流程就是企业完成其业务获得利润的过程,流程再造就是企业规模化以后,由组织过程重新出发,从根本上思考每一个活动的价值贡献,然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根本性改善。
P637、标杆管理技术:通俗地说,标杆管理就是一个确立具体先进榜样,解剖其各个指标,不断向其学习,发现并解决组织自身问题,最终赶上它的这样一个持续渐进的学习、变革和创新过程。
政府标杆管理,是将政府机构的绩效与其他具有杰出绩效的公司企业作比较,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新方法、理念以及最优化的管理技术。
P668、顾客导向技术:就是以顾客为中心,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开展活动和提供服务;以追求顾客满意为基本精神;以社会和顾客的期待为理想目标。
顾客导向的政府管理,就是要求政府把关注的焦点对准顾客的需要。
P689、战略管理技术:战略管理是对组织一定时期全局性发展方向、目标、政策、任务以及资源调配做出决定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艺术,其核心任务是在界定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发现组织面临的危机以及寻求组织长期发展的机遇和能力。
二、简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特征和功能。
答:公共政策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政治性、权威性、多样性、整体性、“公共”指向的目的性。
其功能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
2、简述政策分析学科研究的基本途径。
答:基本途径有:管理学研究途径;政治学研究途径;经济学研究途径;法律途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
3、简述政策工具研究兴起的原因。
答:首先,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这是政策执行的现实需要;最后,工具研究途径的倡导者长期以来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
4、简述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主要因素。
答: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政策本身、政策工具的特性、政策执行的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意识形态、执行者的偏好和目标固体这6个方面。
5、如何对政策工具进行分类?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主要依据工具特性来分类,现在对政策工具的分类更是标准不一,学者们各持已见。
我们主张将政策工具分为市场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
三、论述题(有的只是答案要点,请自己展开)1、应如何进行中国政策分析学科的建设?答: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政策分析学科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有,尤其是理论体系建构、学科社会化与实践的努力使其开始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中分离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相当多的薄弱环节:理论体系上不成熟、研究方法单一落后、学科的建制发展滞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针对以我国政策分析发展的不足之处,必须努力加以改进。
核心问题是如何使政策分析中国化(1)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分析理论体系的建构。
必须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处理好学术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处理好行为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关系;正理好历史主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关系;处理好核心深化、边缘拓展和体系创新的关系。
(2)方法论的改进和创新。
当前需要做的几项工作:加强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途径的结合;提倡比较研究、系统研究等;定性分析与定量并重;注意提炼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分析学科的研究方法。
(3)加强政策分析学科的组织建设。
要完善政策分析的研究组织体系;调整人员结构,提高政策研究人员的素质;加强对政策分析的宣传,引起社会广泛重视,加强学术阵地建设。
(4)大力发展政策分析教育。
培养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人才;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坚持教学、科研和咨询三位一体的方针,集中力量加快学科建设;各高校、党校、行政学院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合作,将理论教学和政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分析学科的实践性。
2、试论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答: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素有:(1)政策本身;(2)政策工具的特性;(3)执行政策的环境;(4)政策工具选择者的意识形态;(5)执行者的偏好;(6)目标团体。
3、试述政策工具选择的策略。
答:政策工具选择策略有:(1)政策目标主导型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2)政策环境主导型的政策选择策略;(3)以政府的工具偏好为主、政策执行者的偏好为辅的选择策略;(4)以政府单方面的政策工具偏好为标准的选择策略;(5)综合因素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第二单元一、名词解释1、政策制定P81;2、政策议程P82;3、方案规划P91;4、政策目标P93;5、政策合法法P103;6、政策执行P116;7、系统议程P83;8、政策资源P132;9、政策议程P83-84;政策执行手段P124。
二、简答题1、政策议程的创立条件。
答:(1)要使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就必须有问题察觉机制;(2)社会问题必须经过一定的政治过程(途径)才能进入政策议程。
2、方案规划有哪些基本程序?答:所谓方案规划,指的是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5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环节(基本程序)3、为什么说政策合法化很重要?答:(1)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2)政策合法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具体体现;(3)政策合法化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标志。
4、简述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答: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1)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2)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3)政策过程的中介性环节。
5、简述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基本因素。
答: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基本因素有如下几种:(1)政策本身的因素,包括政策的合理性、明晰性、协调性、稳定性;(2)政策资源,包括制度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等;(3)主体因素,包括政策执行组织、执行人员;(3)目标群体,也就是政策的接受者;(4)执行手段,一般包括行政、经济、法律和思想教育。
三、论述题1、结合当前实际,论述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
答: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制定并执行了许多正确可行的政策,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1)注重政策宣传;(2)重视政策实验;(3)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4)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成功经验,这是中国政策科学的宝贵理论与实践财富,必须在新时期加以发扬光大。
2、联系实际,论述在政策执行中如何进行工具选择。
答:政策工具的选择是政策能否顺利执行、取得预期目标的关键。
因此,政府应当理性地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来实施公共政策。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正确的政策工具呢?这就涉及到了政策工具选择的策略问题:(1)政策目标主导型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也就是要考虑政策目标对政策工具的要求,并以此为标准选择政策工具。
(2)政策环境主导型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就是根据政策环境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
(3)以政府的工具偏好为主、政策执行者偏好为辅的选择策略。
选择时可以把自己意愿与政策执行者的偏好综合起来考虑,争取能找到最佳的结合点;(4)以政府单方面的政策工具偏好为标准的选择策略。
(5)综合因素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
第三单元一、名词解释1、政策评估P146;2、政策效果P147;3、政策监控P174;4、政策监督P190;5、政策控制P191;6、政策调整P192;7、成本――效益分析法P166;8、目标监控P177;9、政策监控机制P191。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评估过程的基本环节。
答:政策评估有三个基本环节(三个阶段):(1)评估准备;(2)评估实施;(3)评估总结。
2、简述政策评估的方法与技术。
答:几种常用的方法及技术:(1)成本――效益分析法;(2)对象评定法;(3)专家判断法;(4)自评法。
3、简述政策监控机制的三个功能活动环节。
答:政策监控是政策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制约或影响着其他各政策环节,在政策过程中起着信息反馈作用,它由三个功能活动环节组成:(1)政策监督;(2)政策控制;(3)政策调整4、四方政策监控机制有哪些特点?答:(1)政策监控的基本依据――分权与制衡原则;(2)社会舆论在政策监控中起着显著作用;(3)司法审查对公共政策的有效监控;(4)中央政府权力的扩张与政策监控手段的更新。
5、简述政策监控的作用。
答:政策监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政策的合法化;(2)保证政策和贯彻实施;(3)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4)促使政策终结。
三、论述题1、我国政策评估面临什么困难?谈一谈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答: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刚刚起步,问题重重,具体来说,当前我国政策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评估者缺乏对政策评估的科学认识和认真态度;(2)评估标准以价值判断为主,评估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3)缺乏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4)评估对象以政策输出为主,忽视对政策影响的评估;(5)资料和评估经费的欠缺;(6)公众未能广泛参与政策评估。
针对上述评估工作的缺陷,必须从思想、组织、制度、手段诸方面推进评估工作,其主要途径有:(1)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2)政策评估制度化;(3)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明确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4)建立政策评估信息系统。
2、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答: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与运行之后,我国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政策监控机制体系,对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有力的监督与控制。
但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正处在发展与完善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
其突出的问题是,除执政党系统和行政系统的政策监控之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社会舆论等主体的政策监控均存在着弱化现象,即存在不敢监控、监控不力或失职之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