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实习时间:二零一一年七月至八月
实习目的:对湖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与研究
实习方法:走访调查,资料收集
实习主要成果:对湖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基本了解,并着重调查研究其中数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新换代,从而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并因此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凡是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于人类的文化的一部分,是某个特定群体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

它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贸、副业等)、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
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类别。

二、湖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丘陵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土温和、气候宜人、植被丰茂,适宜人类聚落生存发展。

因此,湖南成为人口密集的多民族省份之一,共有五十一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维吾尔、壮、白族等九个,大多聚居在湘西和湘南山区,少数杂居在全省各地。

在少数民族中,苗族和土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建立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同时,湖南处于多省交界处,占据洞庭湖平原,历史悠久,古来才人辈出,尚武重义、乐于取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因此,湖南深厚的文化积累,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庞大数量,种类更是繁多。

比较主要的有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巴陵戏、湘剧、荆河戏、常德丝弦、滩头木版年画、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炎帝陵祭典、女书习俗、挑花、目连戏等等。

在此,仅选取其中几种作为研究对象。

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自明代的弋阳腔流传发展,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

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湘剧脚色行当较京剧来说分工细致,包括大靠把、二靠把、唱工、小生、大花脸、二花脸、紫脸、三花脸、正旦、做工旦等12行,小生又有文巾、罗帽、雉尾、蟒靠之分,且有穷、文、富、武四种做派。

湘剧中的高腔由弋阳腔演变而来,早在明朝嘉靖年间便有相应记载。

弋阳腔在传入长沙、岳阳、醴陵等地之后,经“错用乡语”、“只沿土俗”并融合打锣腔等地方音乐,从而在弋阳腔滚唱基础上衍变成湘剧高腔。

值得一提的是,湘剧高腔与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戏曲形式“秦腔”,二者虽都是民间戏曲,但形成过程与戏曲内容特点等却截然相反。

秦腔主要由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流传甚广,其内容也多是源于古典小说、民间故事、神话等;而湘剧高腔则是湖湘文化兼容并蓄,吸取演变的结果,表演方式具有古典粗狂的大唱大跳、大喊大摇等楚地特色,内容也多是由其起源的弋阳腔、昆曲话本演变,加上湖南当地民间传说等。

这二者的不同源自于地域文化与民族的不同,秦腔形成、发展、壮大依靠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平原文化与民众基础,可以说是一种西北民间艺术的综合提炼,湘剧的演变则是由湖湘文化特点决定,具有典型的长江丘陵地区特色。

顺带一说,湖湘地区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戏曲形式——花鼓戏。

这种由花鼓伴唱,反映人民劳动、爱情、生活的戏曲形式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广为流传,亦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女书
“女书”又叫做“女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属于汉语方言的音节文字。

它起源和主要流行的地域是中国南部的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所以又叫做“江永女书”。

以前还通过女性婚嫁外地,扩展到附近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中。

女书的使用者主要是汉族妇女,也有当地一些放弃瑶语只用汉语的平地瑶妇女使用。

女书依靠母亲传给女儿,老人传给少年的自然方式,一代代传下来。

“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

江永女书是一种古老文字,
已为专家学者们所共识,但因女书没有古代文物,又未载于史志,故不能确定其起源时间。

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西部和南部与广西桂林地区为邻,隶属永州市。

江永女书流传于江永县的仅有两万人口的上江圩(包括上江圩镇和铜山岭农场及周边的个别村落)一带。

该县的潇浦镇、千家峒瑶族乡、允山镇、黄甲岭乡等地历史上也曾流传过女书,但在60年前即已先后消失。

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地的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它标记语言的手段和方法奇特,可以同音借代,用仅有的四百多个字符可以写出千余字的七字韵文来;女书采取家传、亲朋相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它和妇女特有的婚嫁、岁时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紧紧融合在一起。

一般说来,女书的载体大部分是各种精致织物与扇面等,行文多为七言绝句。

妇女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传授女书,这种集会被称为“唱歌堂”。

妇女们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并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文化。

2011年6月24日在中国上映的电影《雪花秘扇》中,便是以女书这种独特的女性文字作为故事发展的关键点,“唱歌堂”“写扇”等艺术活动也均有体现。

釉下五彩瓷
“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

在最初的时期,醴陵窑瓷器使用单一的氧化钴作彩饰原料,烧成了釉下青花瓷。

一九零七年至一九零八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的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醴陵釉下五彩瓷无论在生产工艺、制作规模、题材内容,装饰手法,艺术水平以及色料品种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烧造工艺上讲,它进行了种种改革,如柴窑改煤窑,三烧制改为两烧制等,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从制作规模上讲,自六十年代以来,不仅醴陵地区有专门生产釉下彩瓷的群力瓷厂,而且还有国光、星火、永胜、新民以及本省其它地区的建湘、洪江、界牌、新湘等瓷厂都有所发展,使湖南成了“釉下彩瓷之乡”。

从题材内容上讲,过去多采用花卉装饰,而现在的彩饰题材却是博采万物,诸如花鸟、山水、虫鱼、人物、走兽和传统题材中的龙凤、历史故事以及书法印章等,无不反映在釉下彩瓷的装饰中。

从装饰手法上讲,除了在勾勒的功力上较之过去的最高水平不免还稍有逊色外,其余在纹样的构成,色彩的处理、操作的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历史的水平。

彩绘设计人员用自己的实践丰富了这一传统的装饰艺术,因而创造了各种形式风格的装饰纹样,使釉下五彩的装饰艺术呈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其产品既有各式各样的陈设瓷,还有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各种日用器皿。

这些产品,有的被选为国家用瓷和国家礼品瓷,有的远销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历年来还有不少精工产品参加了国内
外艺术展览。

并多次获得了国家金质奖章。

为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中华发展民族增添了光彩。

二零零八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总结
本次实习调查研究中,我对湖南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与基本了解研究,取得了许多珍贵资料与体会,深刻领略到湖湘文
化的深厚与博大。

值得一体的是,湖南本地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被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民间瑰宝处于传承断代濒临消失的境况,而被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部分,有的依靠旅游业或民族发展得以保留壮大,有的却也岌岌可危,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状态,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文化保护的警钟,此中路途任重而道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