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9 人教版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9 人教版

十、《论语》十则
知、能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2、理解、积累、运用成语、格言、警句。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了解《论语》的古今地位和作用,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过程、方法:
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

情、价目标:
1、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不断加强修身做人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体会文中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丰富内涵。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我国古代文化加以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还为他专门塑像。

他就是孔子。

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贤人”72个,文中提到的子贡和子路(即“由”)都在贤人之列。

作为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论语》,同样影响很大,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必读书课本。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于是,世上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走进《论语》,一起聆听先哲的教诲。

板书课题,并解释《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整体感知,读准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注意字音,体会语调和停顿;同时,看看文中哪些语句已经熟知或听别人使用过,激发阅读兴趣。

2、学生试读,关注易错的字音,停顿易错的地方。

3、教师范读。

正音点拨:
论语(lún)、说(yuè),诲女(rǔ)、是知(zhù)也、愠(yùn)、
三省(xǐng)、罔(wǎng)、殆(dài)、弘(hóng)凋(diāo)、矣(yǐ)
停顿点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学生分则分组朗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三、疏通文句,读懂课文。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指导。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非确数。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从前的。

后句是“可以(之)为师矣”句的省略,之,指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人。

④、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诲,教诲。

为,(就)是。

⑤、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指内心。

⑥、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义为己任——士,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仁义为己任,是“以仁为己任”。

2、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涵。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以向全班征求意见,师生共同确定答案。

3、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的朗读全文,速度快的可以试着背诵。

四、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五、巩固、复习。

抽查难句翻译和课文熟练朗读、背诵情况。

六、深层领悟,揣摩内涵。

㈠、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成语根据平时积累,从课文中搜寻。

格言、警句分类整理、收集,按照谈学习态度的,谈学习方法的,谈修身做人的三类来分记。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具体如下:
⑴、成语类
温故知新不亦乐乎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谈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五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㈡、问题讨论
⑴、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
⑵、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说说理由。

问题预设引导:
①、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君子吗?他应该怎样去加强修养呢?
②、有些老师知道很多知识,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在孔子看来呢?(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与思?(专心致志的学,独立的思考)
④“诲女”章,谈话的背景是这样的,一天,子路穿戴整齐的去请教孔子,一脸的得意神情。

经孔子批评后,他换了身便服,可神情依旧。

根本没有领悟老师的批评,于是,孔子就说了那番话。

用意是什么呢?(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也就是要谦虚,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⑤联系实际,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生活中这样做重要吗?是否任何情况都适用?(注意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含有的相互体谅之意,和“仁”接近,“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观点预设: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⑥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社会现象,不是自然现象。

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⑦你新的更深刻的启示吗?
⑶、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①、学习态度:要谦虚……
②、学习方法:独立思考与复习……
⑷、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㈢、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
4、学习上不应不懂装懂,而应.
5、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
6、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可谓.
7、我们对美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工业垃圾提出严正警告:
8、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要坚强,要像松柏那样:
9、一个人要经常反思,孔子是:.
曾子是每天三省:.
10、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
1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观点预设: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七、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八、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课文,并翻译难句子。

2、总结本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养做人方面的格言警句。

3、学会灵活运用本课中学到的格言警句。

板书设计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