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造伞的故事
很久以前,还没有伞。
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亭子。
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
雨来了,或是被太阳晒得难受了,行人可以躲一躲,歇一歇,喘口气儿。
可是鲁班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人总不能待在亭子里不走啊。
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
一天,天气热极了,鲁班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塘边玩,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张荷叶。
鲁班问他们:“你们为什么顶着荷叶呢?”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
鲁班拿过一张荷叶,仔细地瞧了又瞧。
荷叶圆圆的,上面有许多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鲁班的心里一下亮堂起来。
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子上。
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喊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太阳又很轻巧
后来,他又把它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的时候,就把它撑开;用不着时,就把它收拢。
这就是最早的伞。
1.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2.用“△”画出鲁班造伞时的动词。
3.找到文中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这句话是把_________
比作了__________。
4.找出表示鲁班造出“羊皮伞”时心情的词语:__________。
你还能再写出与
它相近的表示心情的词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一填,再按照这个顺序讲故事。
很久以前,鲁班为大家建了许多__________,大家可以____________。
但是,鲁班想继续改进,把亭子做得更__________。
一天,他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了启发。
回家后,他用________劈成细条,扎成_________,又把________蒙在架子上。
鲁班造的_____,既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
答案:1.“,!”,“,。
” 2.找劈照扎剪蒙3. 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太阳大火轮 4.高兴喜悦开心兴奋 5.亭子在亭子下躲雨或乘凉更小更轻许多小孩子头顶荷叶在荷塘边玩竹子架子羊皮伞既能挡雨遮太阳又很轻巧
孔子读《易经》
有一天,孔子得到一部叫《易经》的古书。
古时候的书,可比不上我们现在用的课本,白纸黑字,几十万字排在一本书上,读起来十分方便。
那时还没发明纸,字都刻在竹片上,称为简。
一部《易经》()有几十斤重,()上面的许多文字在当时已经不再使用了,因此十分难懂。
孔子一得到这部书,高兴得像捡了宝贝似的,立刻把这沉重的《易经》抱回家,逐字逐句仔细阅读起来。
读一遍不懂,他就读第二遍,第二遍还不懂,再读第三遍,第四遍……就这样,孔子把整部《易经》翻过来倒过去,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串在竹简上的牛皮带子都给麻断了。
他不得不重新串上新带子,继续研究。
不久,新带子又断了,于是又换上新的,最后,换了三次带子后,孔子终于把这部书读通了、理解了。
于是他就把《易经》推荐给别人,并详细地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
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下面哪个概括得准确,在括号里画“√”。
(1)孔子很爱读书。
()
(2)孔子得到了一本叫《易经》的书,他勤奋刻苦地钻研,终于读懂了这本书。
()
(3)孔子得到了一本书,非常高兴,就认真地读起来。
()
3.孔子是怎样读《易经》的,用“”画下来。
4.从孔子读《易经》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5.语文实践活动。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曾说过很多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请你写一写,再想一想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 不但……而且…… 2.(2) 3. 孔子一得到这部书,高兴得像捡了宝贝似的,立刻把这沉重的《易经》抱回家,逐字逐句仔细阅读起来。
读一遍不懂,他就读第二遍,第二遍还不懂,再读第三遍,第四遍……就这样,孔子把整部《易经》翻过来倒过去,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串在竹简上的牛皮带子都给麻断了。
他不得不重新串上新带子,继续研究。
不久,新带子又断了,于是又换上新的,最后,换了三次带子后,孔子终于把这部书读通了、理解了。
4.提示: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习孔子的逐字逐句地读,知道读懂为止,千万不能马马虎虎地读,一知半解地读。
5.提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要经常温习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才能从中发现新的知识,为现在所用,并使自身的学识得到提高。
学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