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音乐美学得认识>
---音乐美学一门古老又年轻得学科 08级作曲系
王雅慧 08031027 总述
1.音乐美学概论。
2.什么就是音乐美学?
3.音乐美学得研究角度。
4.音乐美学得历史发展。
1.音乐美学概论
①远古时期
早在上古时期,起于西周礼乐制度得乐教组织,当“乐”被纳入教育系统、意识形态系统,“乐”已经就就是一门独立学科系统。
②现代时期
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从音乐艺术总体得高度研究音乐得本质与内在规律性得基础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得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得发展与深化,往往离不开
从上述这些领域得成果中吸取营养。
2.什么就是音乐美学?
提起音乐美学,许多人感到陌生,甚至有一点神秘感,但就对象而言,每门学科一开始都会研究两个问题,一、这个对象就是存在得。
二、这个对象就是什么?
3.音乐美学得研究角度。
对象与不同得研究角度
但就是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上却同上述得这些领域
不同。
一般美学把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得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研究艺术得本质与普遍规律,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艺术得一个特殊种类,研究它得特殊本质与特殊规律;音乐技术理论(如与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等)
研究音乐创作得技法、音乐构成上得具体准则,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一个总体,从更概括得角度考察它得本质与规律;音乐评论从实践上把具体得音乐现象作为它得分析与评论得对象,而音乐美学则对音乐得总体进行基础理论性得学术研究,为音乐评论提供理论前提。
音乐美学得研究角度
音乐美学得研究可以从以下不同得角度进行:哲学得角度、心理学得角度、广义社会学得角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得美学特性得角度。
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角度得研究,主要涉及下列一些问题:音乐得本质就是什么?音乐得内容就是什么?音乐同现实得关系就是怎样得?等等。
这些问题同哲学认识论有极为密切得关系,具有根本性质,就是
音乐美学中首先要探讨得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所要回答得问题,诸如音乐创作、表演、欣赏得心理过程就是怎样得?人们究竟就是如何感受音乐得?音乐就
是以何种方式作用于欣赏者得?20世纪以来,心理科学得发展为从心理学方面研究音乐提供了自然科学得基础与
前提,为音乐美学研究得这一新领域开辟了道路。
从广义得社会学得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涉及诸如音乐得社会功能、音乐得价值标准、音乐得阶级性因素、音乐得持续存在与继承性等等一系列问题,至于从音乐作品自身得美学特性得角度研究,则涉及诸如从音乐作品得结构、诸构成因素得内在特性等方面来考察音乐美学等一系列问题。
人们可以分别从上述不同角度得某一个角度从事音乐美学得研究,但就是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应该就是一个具有自己完整体系得整体。
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得、心理学得、社会学得以及音乐作品自身得美学特性得研究,这四者之间包含着深刻得内在联系。
任何以孤立强调其中得一个方面来贬低、甚至否定其她方面研究得价值都就是不正确得。
只有将以上 4个方面研究得有价值得成果综合起来,才能构成音乐美学完整得整体。
音乐美学得历史发展
音乐美学这个概念在18世纪末叶德国音乐学者得著作中已经出现。
作为一门独立得学科,则就是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逐步建立起来,经过一个多世纪得探索,它已经成为一般美学与音乐学中得一个重要分支。
但就是,各国音乐家们对音乐得本质、音乐审美感受、音乐得社会功能与价值标准等基本问题得思索与探讨却早已进行了,无论就是在东方,还就是在西方,它得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得古代。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得发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古文献中得材料说明,先民们不仅早已具有关于音乐得审美意识,而且也发生了关于音乐得起源及其功能得种种想象性思维,认为音乐起源于对自然、风、气得模仿,音乐得功能就是可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战胜敌人等等。
当时这些瞧法都就是在宗教与神话得形式中出现,成为以后文明社会中音乐思想得胚胎与萌芽。
大约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统治阶级已经把制礼作乐当作国家大事来瞧待,并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得功能。
到了奴隶社会末期,亦即在先秦诸子之前(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普遍流行得一种音乐美学思想,便就是掺有宗教观念得音乐多功能说,认为音乐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而且还具有“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周礼•春官》)等多种功能。
其次还发展了关于音乐特征得“与谐说”。
西周末年(公元
前 8世纪)有一位名伯得史官曾提到:“与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乎它谓之与”,“与五味以调口”,“与六律以聪耳”,以及“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主张。
这里“与”得涵义正就是多样得统一。
此外,“与”还有适中、不过分得涵义。
这一切在当时得思想家、政治家如季札、子产、晏婴,音乐家如州鸠等人得言论中,普遍有所反映。
它们已经开了儒家音乐思想得先声。
此后,便进入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得灿烂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得时期。
在诸子中为首得就是儒家学说得创立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得主要贡献:
①主张给音乐贯注以“仁”得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具有“仁爱”(仁者爱人)得精神。
②提出了“尽善尽美”说,第一次把音乐得审美标准提到了美、善统一得高度。
③强调音乐作为教育手段得作用,在她得教育思想体系中,将音乐置于突出得地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④第1次对音乐艺术得逻辑给予形象得描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热烈状);从之,纯如也(与谐状),□如也(清晰状),绎如也(不绝状),以成。
”
⑤打破了以往音乐观所通常具有得宗教束缚,在她得美学思想中,已不再予宗教以任何地盘(“子不语怪力乱神”)。
继孔子之后,为儒家音乐思想真正建立起一个模式得人就是战国末期得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她所写得《乐论》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关于音乐美学得专论(见《荀子•乐论》)。
其主要成就在于:
①以音乐得社会、政治、教育功能说与“中与”得审美标准说为中心,将礼乐思想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理论化,并坚持了无神论得立场。
②提出了以“理”(礼)节“情”说。
她认为音乐得本质就是人得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得表现,但人得情感如不以“礼”约束,必然导致混乱。
她提出一些关于音乐得“享乐”说。
其大意就是:音乐本身具有娱乐作用。
人得本性就是“多欲”,
追求对于“綦声”、“綦色”得享乐。
她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得情欲(包括追求音乐享受)得合理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得进步意义。
在中国古代,比较充分地体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得著作,尚有《吕氏春秋》(战国末年吕不韦门客所撰)与《礼记•乐记》(一说为先秦公孙尼子所撰,一说成书于汉代。
这里取后一说)。
从儒家音乐思想得历史演变瞧,荀子《乐论》如果就是其奠基性作品,《乐记》就是集前人之大成得著作,《吕氏春秋》便就是这二者之间得一环。
《乐记》中得最著名论点:“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等(在《吕氏春秋》中已具雏形),对后来中国得整个艺术与美学(包括文、诗论)都有巨大影响。
《乐记》阐述了音乐得内容与形式,以及美与善得关系问题。
对孔子“尽善尽美”论予以进一步发展。
《乐记》得《师乙》篇,记录了一位名叫乙得著名乐师关于她自身艺术实践经验得谈话。
其中第一次提到了音乐与言语得关系,认为音乐就是言语得继续、加工与延伸;歌唱起源于人们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得需要。
中国古代儒家得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思想,演进到《礼记•乐记》,已经达到了极限。
自汉代以后,虽然一直绵延不绝,但大多陈陈相因,基本停滞,罕有发展了。
在先秦时期,与儒家礼乐思想持对立观点得思想家,主要有墨子(约公元前480~前420)、老子(生卒年代略早于孔子)与庄子(约公元前355~前275)。
墨子著有《非乐》篇,她从小生产者得狭隘立场出发,认为搞音乐浪费人力、财力,妨碍生产,极力加以反对(见《墨子•非乐》)。
老子、庄子得理想就是回到人类得最初状态,即“至德”之世。
她们认为:在那至德之世,民性素朴,既无礼乐,也没有君子、小人之分。
等到有了礼乐,世界便产生了对立,
人们也就有了争斗心,人世间原有得纯朴之美便遭到破坏。
庄子得思想就是反对人为,因而否定礼乐。
另一方面,老子、庄子又就是懂得音乐艺术规律得人。
老子讲“大音希声”,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与,前后相随。
”庄子讲“至乐无乐”,并且把整个宇宙自然、天体运行瞧成就是一首最完美、最与谐得无声乐曲。
庄子认为:音乐得规律与宇宙自然得规律之间就是相通得、一致得。
自然界本身含有音乐中所具有得许多因子,如节奏、韵律、合规律、与谐等等。
所以在庄子瞧来:音乐也就是以大自然为蓝本而被创造出来得,而蓝本必定胜于模本,自然美必定胜过人为美,因此无声之乐必定高于有声之乐。
大约这就就是“至乐无乐”得涵义所在。
音乐就是美得艺术,音乐美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得学科,会带给我们一种神秘感。
如果把音乐美学瞧作就是一门对于音乐艺术得认识与思考得学问,那么它就是自古就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