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记忆
Bartlett认为人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事物纳入自己的图式 中,并不断地对已有的图式进行重建。
记忆的心理重建理论(reconstruction):。
他认为,对既往事件的记忆不只是简单的保存和再现,而是受 文化态度和个人习惯渲染的心理重建。
通过实验证明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很少在其发生的当时被如实地 知觉到,观察或知觉中的遗漏部分在记忆过程中进行重建时, 被以往的经验所填补。
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任
组
务
别 控制组
遗忘症病人
遗忘症病人对语词信息的保持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自由回忆
再认
模糊字辨认
词干补笔
0.55 0.44
0.75 0.45
0.45 0.47
0.69 0.58
17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18
任务分离的质疑
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的可比性 逻辑上的循环论证 测验任务的纯净性问题
中央执行系统
语音环路 •默读复述 •存储
视觉空间模板 •复述意象和空间 •存储
随机生成任务(random generation task)
长时记忆的研究——Ebbinghaus
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表 8.9 公认的语词记忆的 3 种存储器之间的差别
特 点 感觉寄存器
短时存储器
长时存储器
登记信息 注意之前的
启动效应的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所以它又被 称为无意识的记忆。
直接启动(direct priming) 间接启动(indirect priming
14
间接测验
知觉辨认(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 词干补笔(word stem completion) 补笔(word-fragment completion)
1932年,Bartlett: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6年,Miller: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任务分离(实验性分离)
完成不同的测验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不同的. 人们把在同一自变量在不同测验任务下产生不同结果的情
形称为实验性分离(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也称任 务分离。
“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的:控制单一的变量 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 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任务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 任务的结果,或者变量对两种测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 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Tulving,1985)
1914年起在剑桥实验心理学 研究室任教,1922年任主任 ,1931年正式成为剑桥大学 实验心理学教授。1944年创 建属于英国医学研究院的应 用心理学研究所。1932年被 推为皇家学会会员,1948年 被授予 “勋爵”,是英国实 验心理学家第一人。
30
Bartlett的重复再生实验:
“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 之“鬼魂的战争”(The War of the Ghosts)
31
Bartlett的系列再生(serial reproduction)实验,同样证 实了他的设想——对称化、尖锐化和同化原理
32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 去经验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 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为 统一的整体。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 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变事件的某些细节,使整个事件 更符合已有的图式,意义更明确。
一个晚上,有两个从伊古拉来的青年男子走到河 里想去捕海豹,当时,天空充满了浓浓的雾气, 非常平静,然后他们听到了战争的嘶喊声,他们 想“也许有人在打仗”,他们逃到岸边,躲在了 一根木头后面,就在这时,有几艘独木舟出现了 ,他们听到了摇桨的声音,看到其中一艘向他们 驶来,船上坐着 5 个人,那些人问道: “我们想带你们一起到河的上游去跟敌人打仗, 你们觉得如何?” 其中一个年轻人说:“我没有箭”。 他们说:“......"
加工分离程序
PDP(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Jacoby等(1991,1993)
逻辑:
再认可以分为基于熟悉性和基于意识提取的两种内 部心理加工机制。通常在一个再认过程中,两种心 理机制同时起作用。
前者依赖于刺激的知觉特征,反映了自动和无意识 记忆,称为自动提取(automaticity)。后者则是一 种有意识的回忆,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控制加工。
这些不同的加工阶段属于不同 的“加工深度”。
Tulving等人的多重记忆系统
人类学习和记忆的主要分类
系统
程序记忆
知觉表征系统 (PRS) 语义记忆 初级记忆 情景记忆
其它名称
非陈述记忆
启动效应
一般的记忆 事实的记忆 知识的记忆
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 个人的记忆 自转的记忆 事件记忆
子系统
运动技能 认知技能 简单的条件反射 简单的联想学习 结构描述 视觉单词形式 听觉单词形式
Posner(1967,1969)证实视觉编码形式存在。
字母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实验
Wickens(1970,1972)证实语义编码形式存在。
前摄抑制设计:当前后识记材料有意义联系时(字母-字母 ),表现出前摄抑制干扰;否则(字母-数字),表现出前 摄抑制的释放。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
学习阶段2:听觉呈现单词,要求被试听到后大声读 出并要求记住以准备测验;
包含测验:对学习阶段的变位字、视觉呈现词、听觉 呈现词均进行“新”“旧”再认。
排除测验:仅要求对听觉呈现词进行积极的再认判断
意识提取R(1-A);自动提取A(1-R);两者共同RA
P(旧/包含)=R+A(1-R) P(旧/排除)=A(1-R)
24
25
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3)
任 务
组 别
阅读组
产生组
Blaxton 的实验结果(1989,实验一)
材料驱动测验
字母线索回忆 即情景记忆
补笔 即启动效应
0.45
0.75
概念驱动测验
自由回忆 即情景记忆
一般知识 即启动效应
0.19
0.34
0.34
0.46
0.31
0.50
26
第三节 错误记忆
可能是自动的、项目在意 提取线索、可能的搜索过
识中语音线索
程
Craik的加工层次途径
Craik等人认为,记忆是同知 觉加工的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知觉涉及对刺激物作一系列水 平的分析。
初级阶段涉及物理或感觉特点 ,而后来的阶段则更多涉及把 输入与头脑中已存储的经验的 抽象进行匹配,即涉及模式识 别和意义的抽取。
短时记忆的编码
Conrad(1964)听觉编码理论(phonological coding)
给被试视觉呈现两种不同的字母串:声音上混淆的,如 CTVG和另一种不混淆的,如XVSL。他发现回忆声音混 淆的字母串时错误更多。如把B写成P,把C写成T,把F 写成M,等等。
Baddeley(1966)单词材料回忆。
¬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 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就差;
-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结果,这两 类测验从学习时不同的加工过程获益也就不同;
® 学习时的意义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映象等加工过程导 致大多数外显记忆(回忆和再认等)成绩良好;
¯ 大多数内隐记忆测验严重地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 觉过程的匹配程度。
他批评艾宾浩斯为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 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 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艾宾浩斯过于关注记 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因素。
29
巴特利特的生平简介
Bartlett (1886.10.20 — 1969.9.30)
实验心理学——记忆
信息加工模型下的记忆研究
内隐记忆
错误记忆
情绪记忆
主讲人研究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部分报告法(Sperling,1960)
即使感觉记忆中的许多信息在最 初的1s内就消退了,但仍有一部 分信息继续保持在记忆中。这些 信息进入了记忆的第二个阶段— —短时记忆。
要求注意
背诵
信息的保持 信息的形式
容量 信息的丧失
痕迹存在 提取
不可能
继续注意、背诵
复述、组织
输入的刻板 语音的、可能是视觉的、 大部分是意义的、某些听
复写
可能是意义的
觉的和视觉的
大
小
无限
消退
置换、可能消退
可能无丧失、由于干扰导 致无法分辨信息或“捉住”
信息
0.25~2s
到 30s
几分钟到几十年
读出
33
Ebbinghaus和Bartlett实验的比较(1)
艾宾浩斯(1850~1909)与巴特利特(F. C. Bartlett,1886~1979)是记忆研究的两位先驱, 虽然他们研究记忆的途径是对立的,但两人都对
后来的记忆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85年,Ebbinghaus: On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短时记忆的提取失败——遗忘
Waugh & Norman(1965):探测法实验认为, 遗忘是由于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的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