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战略
摘要:目前,国际形势总体平稳、局部动荡态势,大国围绕国际秩序和地区热点加强博弈,世界格局变化更加复杂。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国内经济迈向新常态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外交大力开拓创新,成果显著,中国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发展?发展空间有多大?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不仅要看到国内的发展状况,也要看到国际发展形势以及我们的外交地位。
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依法治国,大力发展民生。
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治理、能源安全和劳动力配置等都是摆在眼前的紧迫问题。
从国外形势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正在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上升。
纵观全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总体来看,世界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为主导,从自身合法利益以及各国共同发展出发,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角逐,谋求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国际形势千变万化,国际局势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各国想要在这种局势中谋求发展,就需要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谋求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勇于面对竞争。
中国又有怎样的外交战略呢?
一、国际格局与外交关系
世界格局是指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相对稳定的一种关系。
21世纪以来,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地方冲突与民族冲突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信息革命阶段,一切都要在信息革命的天秤上重新定位、衡量,外交工作也不例外。
在信息每时每刻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中华民族万变不离其宗,坚持以和为贵,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私利。
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应通过对话、谈判、交流、互动来化解冲突和矛盾。
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是世界人民的意愿。
中国和合外交的理念,渊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睿智的生命智慧。
尽管中国外交面临冲突和矛盾多发期,但只要能“处变不惊,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就能开出新局面。
二、国际安全与地区热点
2015年,全球地区热点仍然集中于中东、东欧和东亚三个地区,但形势出现新变化,而且特点各不相同。
对中东地区来说,美伊关系对中东形势有决定性影响,美伊对抗结束是历史性事件。
在后伊核时期,美伊关系将由对抗状态转化为非敌非友状态,伊朗承认美国在中东的主导权,而美国则承认伊朗的地区大国地位,承诺不损害伊朗政权的安全。
双方都将从这一妥协中受益。
虽然由于美国国内多数人反对伊核协议,两年后新当选的美国总统是否继承奥巴马政府的这份外交遗产尚有不确定因素,但从大势看,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是大势所趋。
后伊核时期给中东地缘政治带来的新格局,将为其他国际力量如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东施展影响提供更大空间。
亚太是地区热点问题集中的第三个地区,2015年有关形势也出现一些新变化。
与中东热点不同,围绕亚太地区热点,有关当事方之间实际发生冲突的风险并非在升高,而是趋于降低。
无论是在有关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还是在冷战遗留问题如朝鲜半岛上的对立,可控性总体都有所加强。
亚太地区的紧张气氛主要来自大国在地缘政治上展开的战略博弈。
美、日为在对话战略博弈中争取有利态势,常常利用地区领土争议问题做文章,而个别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试图利用大国矛盾,坐收渔利。
因此,管控这一地区的热点问题,关键在于大国关系,尤其取决于大国之间能否增强战略互信。
2015年,由于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总体朝积极方向发展,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摩擦和争议并未
对地区安全形势造成根本影响。
从局部来看,亚太地区与中国外交密切相关,美国实施重返亚太的政策下,其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与加强与菲律宾等国家合作,使得中国南海问题的矛盾更加突出,中国陷入复杂的发展环境中。
为此,中国不断加强与亚太地区的国家的友好联系,在外交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三、中国周边形势发展变化
中朝关系回暖、中日关系中的碰撞、中越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等等,面对复杂的周边形势,以“亲诚惠容”为理念的中国周边战略浮出水面。
围绕“亲诚惠容”理念,中国周边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第一,亚信峰会作为契机,使得中国所倡导的亚洲新安全观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倡导并践行符合亚洲发展实际和共同利益的新安全观是亚洲国家的普遍诉求。
第二,以APEC北京峰会为平台,中国所倡导的亚太自贸区为APEC注入了新的活力。
亚太自贸区方案强调,亚太自贸区的建设应以所有APEC成员参与为前提。
目前,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三驾马车”并存的局面:前景尚不明朗的中日韩自贸区、不包括中国的TPP与不包括美国的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
显然,要摆脱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目前的困境,亚太自贸区是一个理想的出路。
四、“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及问题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一带一路”将会以开放多元的特征推进区域合作的进程,并有可能成为最终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个新途径。
五、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关系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继续巩固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根据国际新形势的变化以及自身外交战略的调整,对自身与发展中国的外交战略也进行了调整和丰富,以谋求同兄弟国家的更好发展。
邓小平基于对时代主题的全面认识, 从中国独立自主出发,确定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战略基础不会改变,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要永远维护第三世界的共同利益。
第二,中国要联合第三世界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绝不做第三世界的领袖。
中国作为国际中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更加重视从战略高度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探索双方经济合作的新形式。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工作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经、政经结合,互利互恵、共同发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
伴随中国不断调整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外交战略,伴随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形式的多样化与制度化,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遍及发展援助、贸易、投资、金融、能源等各领域,真正走向了互利共赢的全方位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