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联觅趣

对联觅趣

寻找语言文字的美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职高语文校本课程《对联觅趣》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

但是,90后的学生对对联知之甚少,其含义及特点,甚至最基本的解读,都不为学生所知。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学习拟写对联的方法,并通过对联竞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珍贵的文学遗产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这一祖国文学遗产的热爱,实在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我所任教的职高学生,应该说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机制严重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导致职高学生思维的僵化,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他们自认为缺少语文天分,对学习具有畏难情绪,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更多的只会从表层去把握文章,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学习的深层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追求的目标。

我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在本案例中,我不仅和学生一起学习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对联拟写的基本方法,在对联写练活动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鉴赏对联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对联以及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案例描述活动准备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在上课前两周的语文课上,我布置学生用两周时间,课外分组搜集整理资料,了解中国人写对联的一些常识、趣闻等,并将这些资料整理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案例简述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品读春联,了解内容,感受特点——“说一说你了解的对联”三、名联赏析,由词到句——“学一学对联的方法”四、巩固训练,合作探究——“比一比你的对联能力”最后在总结中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拓展性作业:自选搭档,自选角度,自创形式,展示对联研究的学习成果。

(角度提示:溯对联渊源,讲对联故事,析好联妙趣,品美联意蕴,解对联形式,谈读联感受,写原创妙联。

)1、请同学们课余每人收集5副对联;2、为自己的居室起草一副春联和横批。

下面是本课教学中的几个片段:片段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上课伊始,我就播放音乐《春节序曲》,师:这是我们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的音乐,听到它就想起——过年了(生答)!伴随着热情洋溢的旋律,我们回忆一下春节的习俗。

生:包饺子。

生:发压岁钱。

生:放鞭炮。

生:贴春联。

……师:春联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为节日增添喜庆,能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春联,走近对联,感受那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师:曾经有人说过,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最香醇艳丽的一枝是诗歌,最独特秀雅的一朵是对联。

你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谁来说说从这些资料中你对对联有了怎么样的认识?(让学生自己来说对对联的认识。

)上课伊始,在《春节序曲》的热情洋溢的旋律中,回忆春节习俗,品读春联,了解内容,感受对联既要有“对”,又要有“联”的特点——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相“联”。

让学生牢固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这是欣赏、拟写和做好任何一种对联题的先决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个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片段二:赏析感悟,参与体验师出示上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读读,你有什么发现?生:前一句结尾是后一句开头。

生:重复,有三个容。

师:那么,你们想下联会有什么特点?生:也像上联一样。

(可让生猜猜下联)师出示下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是付之一笑。

”这是,题于南京多宝寺的一首对联,写的是弥勒佛。

同学们,想一想,佛对我们人类的启示是什么?生:做人,要学会宽容大度。

生:做人,要学会从容淡定。

生:对待挫折,要从容豁达。

……师:同学们,像这样,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叫做顶针联。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接着带领学生赏析纪晓岚的拆字联——“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妙趣横生的著名对联中让学生总结对联拟写的基本方法——联想法,并加以由词到句的巩固。

这里我比较注重让学生读读、看看、想想、对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对联中,仿佛他就是作者,品尝成功的乐趣,高效地学会了对对联,也为后面成功完成对联能力的竞赛打好基础。

片段三:游戏竞赛,巩固深化在学生牢固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对联拟写的基本方法后,进入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比一比你的对联能力”。

(将全班分为四组,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

100分起评,分为必答、抢答、创作题3类。

抢答错了有反扣。

每题10分)必答题重在热身,给出语境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语境补字成联。

抢答题适当增加难度,结合历年高考的题型,包括对联断句、对联寻亲、对联猜谜、对联还原等多种类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创作题为拟写下联,经学生个人思考后,再安排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每个大组评出最好的一幅作品并推举一人代表本组上台书写对联。

根据意境高低、判断优劣,依次给以20、15、10、5分的奖励。

我出的上联为:春光明媚,景色宜人,问君可有踏青去?学生的答案摘录如下:1、晴空万里,波光云影,思汝是否泛舟回。

(09幼师1 陈晨晨)2、翠野秀丽,山水舒心,讯伊能否长歌行?(“讯伊能否”改为“与君同道”)(“翠”改为“碧”)(09幼师1 吴宁)3、秋风萧瑟,劳燕分飞,与伊何时再相聚。

(09幼师1 邹若男)4、秋风萧瑟,落叶归根,道不尽思乡情意。

(09幼师1 李依倩)5、秋风飒爽,茱萸高扬,望君是否登高来?(09美术叶青青、周秋明)6、秋高气爽,硕果压枝,复尔正值携丹归。

(09美术黄婷婷、林盈盈)7、秋风凛凛,枫华落尽,与君共勉月朗中。

(第二个“凛”改为“冽”)(09美术卢迈博)8、夏雨清新,微风怡神,携汝寻思采莲归。

(09美术周蓓蓓、林少玲、夏青青)通过前面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对联,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对联拟写的基本方法之后,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鉴赏对联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对联甚至传统文化奠定基础,我认为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

没有亲身参与到对联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且深刻的体验的。

因此,在本案例中,本人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创作题,让学生拟写下联,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在对联写练活动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反思回顾这堂课,课堂交流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很高。

整个活动以自主探究为主,探究的宽度和深度都有所体现。

同学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途径。

很多同学都在自己的练笔本中表达了这种心情。

究其原因,是这节课点中了学生的兴奋点。

兴奋点1:第一环节中对联知识介绍。

无论是让学生挑选喜欢的春联,还是穿插的笑话,学生的眼球,立刻被吸引。

特别是带领学生赏析的两幅对联——南京多宝寺的顶针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是付之一笑”)和纪晓岚的拆字联(“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妙趣横生的著名对联中,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显示作者驾驭文字的技巧智慧,其对联技巧让人耳目一新。

“读读,你有什么发现?”“想想下联会有什么特点?”在猜测中完成下联、摸索对对联的方法,不失为一种乐趣。

兴奋点2:由词到句的练习迁移。

选用《声律启蒙》的几个简单词语,学生对得朗朗上口;随后的几个句子,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能力的递增的同时,也开始跃跃欲试。

兴奋点3:竞赛法。

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容易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了赢得本组的胜利,斗志高昂,激发学生编拟对联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题目难度适中,必答、抢答、创作,循序渐进,难度依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对联写练活动中逐渐提高。

兴奋点4:自主合作探究。

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笔者之所以要设计第三种创作题,就是为了避免学生眼高手低,上联“春光明媚,景色宜人,问君可有踏青去?”引发学生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富有思考的广度与深度;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充分的对话与交流,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在比较优劣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掌握鉴赏对联的关键——意境,让学生真正明白“对联,不是结构相称、词性相当,句式相同就成其为联。

仅仅做到这些,只是形式上的对仗。

最重要的是意趣相联。

上下联要贯穿,形成一件有机联系的、呼应的、浑然一体的作品。

”兴奋点5:奖励。

奖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行为。

奖励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在每个环节之后,我及时给以小结,调动积极性,特别是第三环节,故意加大分值,调动每个小组奋力一搏,给最后的优胜小组适当的奖励。

期末,把平时得到的奖励,作为总评的依据。

这种奖励方式,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学生的优秀表现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许是学生最直接的收获。

本次开展的“对联觅趣”活动,是一次职高语文校本课程的成功尝试。

它加强了“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联系,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

当然,也由于比赛的模式,限制了时间,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展开,慢、深、透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这是美中不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