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师讲述]A.1953年~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场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那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是什么呢?我国是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这种经济形式不适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在农业生产领域内进行深刻的变革,联合广大农民,共同走向富裕、光明大道。
[投影显示]
答案:A
[教师分析]首先,让学生看“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图,然后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五”期间建成了的大型重工业项目基本上位于东北三省境内,由此可以得到正确选项A。东北地区是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的能源重工业基地。
[板书]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教学建议]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填写完成下表,然后再分点讲述。
2.全面理解并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方面的伟大成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对三大改造的方针政策讲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及改造完成的意义。
4.通过对1954年宪法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航程提供了法律保障,提高遵纪守法观念。
三、能力目标
[板书]2.“一五”计划的基本方针和任务
[投影显示]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1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教学建议]教师教学过程中,首先展示投影,让学生通过数字对比,得出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远远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印度。强调建国初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板书]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建议]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清过渡时期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条件、内容、实质,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等问题。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
(1)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概念。
[教师讲述]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例如从经济上看,建国初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由上可见,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很大。从整体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它又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决定因素。我们说过渡时期的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发展方向而言的;说这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的。这个过渡时期,从完整意义上讲,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简表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发展、稳步前进
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加工定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步骤
农业互助组
↓
初级合作社
↓
高级合作社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
全行业公私合营
[板书]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投影显示]
[教学建议]教师出示投影片后,第一个问题由教师讲解,第二个问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
[板书]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投影显示]
[教学建议]A、C两个问题主要由教师讲解分析,因为难度较大;B主要由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主要采用教师分析和学生回答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教师分析]A.民族资产阶级在建国前,同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为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目标是要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经济相比较,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成分,而且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课主讲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问题,内容繁多、头绪复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讲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重点分析清总路线提出的情景、实质、内容等问题。
二、在讲述“三大改造完成”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综合列表分析,加强直观教学。并引导学生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过程”这一重要问题。
1.通过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内容的含义和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有机结合的史实,深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
3. 通过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史实分析,提高学生综合理解问题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
[教师讲述]这个问题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探讨。
首先从国内形势来看,人民政权的巩固和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其次从国际形势来看,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的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新中国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正是在上述条件下,为加速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在讲述“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一问题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五”期间所取得的重大经济建设成就,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如“长春一汽”等“一五”成就。
四、教学结束时,要出示练习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和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这就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教师讲述]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是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教师讲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个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革并举的计划,其本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学生回答]B.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特点主要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的。这同苏俄没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改造的形式主要是采用“国家资本主义”。
[教师分析]建国初,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合作方针,通过民主方式解决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一对矛盾。对民族资本家的财产采取的政策不是没收,而是以“赎买”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这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剥削性和妥协性,但同时又具有革命性,是中国民主革命动力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与民主党派密切合作,建立起统一战线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为政权巩固和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方面作出了贡献。在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需要调动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也愿意接受党的领导,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拥护社会主义。1953年到1956年,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途径,使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由剥削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
1.进述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适用于教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
2.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五”成就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3.综合归纳法:主要适用于教师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程”这一问题的分析。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思维情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应问题。
●课时安排
B.学生可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完成上述表格中有关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讲边填。
[教师讲述]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具体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农业合作化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从临时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到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到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包含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之间互相关联,不可分离。因为只有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吸引、改组、代替资本主义工业,支持社会主义商业,才能迅速扩大生产,积累资金,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同时,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飞跃。二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