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Finance(专业代码:020204)一、学科概况本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学科是以经济学和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吸收和利用国外有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大量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手段,研究金融学的理论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实务与运作,主要研究方向有:金融理论与政策、资本市场理论与投资管理、商业银行管理、金融工程的理论与方法、风险管理、投资项目分析等,本学科硕士点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
二、培养目标1、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扎实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对金融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在各级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投融资管理单位、以及金融监管部门从事与管理工作的中高级金融人才。
三、学制和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为以两年半制为主的弹性学制,原则上不超过5年。
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个学分。
四、课程设置五、科研能力与水平1、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3、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5、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6、鼓励学生在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六、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于第4小学期进行开题工作,硕士生导师应在第1学期给学生布置任务,提前明确研究方向乃至论文题目,硕士生提前进入论文选题与开题的准备工作。
选题至少在第2学期与课程学习并行开展,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大量查阅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50篇,且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后确定研究课题,写出选题文献综述(不少于5000字)和研究计划,按照《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的规定》中的要求完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经导师签字同意后,由学科点在第4小学期末组织专家进行开题答辩,审议通过。
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硕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层次分明、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数据可靠、计算正确、图表清晰、语句流畅。
研究生应按照研究进度及写作格式规范撰写学位论文,论文在某些方面应有所创新。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数学Mathematics(专业代码:0701)一、学科概况本学科研究数学的基础理论,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等,现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统计,运筹与控制等5个硕士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2人。
学科成员承担或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等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多篇被SCI等收录。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微分方程、几何分析及其应用,包括几何测度论、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在数字图像处理与金融分析中的应用、微分算子理论及其在量子物理中的应用、动力系统理论及其在系统生物学中的应用等;2、运筹、优化理论及其应用,包括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不确定系统理论、统计运筹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等;3、数字信号、数值计算理论及其应用,包括数字信号技术、数值信息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及其在生物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信息安全及密码技术、控制设计中的算法等;4、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包括非线性奇异系统理论、线性控制系统理论等;5、金融数学、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在金融分析中的应用;6、非线性回归分析与统计诊断。
二、培养目标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和基础,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数学方法能力;能够从事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技术、企业生产、社会经济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系统仿真。
三、学制和学分全日制硕士生实行以两年半制为主的弹性学制,原则上不超过5年。
总学分不少于33个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
四、课程设置五、科研能力与水平本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数学应用和科学计算能力。
数学素质是指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现代数学基础,为研究生深入学习和研究培养必要的数学素养。
在科学研究方面则要求学生具备如下能力:应用现代信息资源的能力如图书馆文献检索、因特网上信息搜索、电子文档检索等;掌握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具有初步的专题研究、科学计算和数值模拟能力。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求完成一篇本研究方向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位论文。
六、开题报告本学科的硕士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后,了解所要从事的研究课题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在第四小学期末写出反应课题发展状况的开题报告和研究计划。
七、学位论文本学科的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应包括所研究课题的意义及发展现状综述、模型、或理论分析、或数值分析、论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分析严谨、证明正确、计算无误、数据可信,能体现本学科硕士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优良的学风。
物理学Physics(专业代码:0702)一、学科概况:本学科依托我校理学院激光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基础科学研究所和学校瞬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科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于信息物理与工程系、应用物理系和物理实验中心。
学科拥有教授10人,副教授6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凝聚态物理、光学和等离子体物理。
目前承担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部省级以上项目。
近五年的研究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
近五年在物理学及应用物理学最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其中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40余篇。
二、培养目标培养思想道德修养好、身心健康, 具备扎实的物理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的专业实验技能,能在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及相关的物理信息科学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先进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学术型和复合型两种高级专门人才。
1、掌握物理基础理论、现代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验技能;2、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动向和发展前沿;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数理基础, 具有较强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学制和学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为以两年半制为主的弹性学制,原则上不超过5年。
总学分33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4学分。
四、课程设置五、科研能力与水平1、参与科研,具有根据研究课题总体方案确定子课题的研究方案的能力。
2、参与课题的部分理论和实验研究, 具有较强的理论建模和实验设计并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的能力。
3、参与承担的研究课题能够取得阶段性结果,成为整个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4、具有独立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和科技论文的能力。
学位论文经改写后能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六、开题报告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后确定论文选题。
选题侧重应用已有理论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要求采用新方法,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鼓励理论及原理性创新。
开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文献综述要求阅读20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以高级别国内外专业期刊论文为主,其中要求国外文献5篇以上),通过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的引用、分析和对前人研究工作的总结、综合,准确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
阐明要解决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来源及意义加以介绍,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论证。
并对研究结果作出预测。
报告由学科学术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研究阶段。
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内容应包括:1、课题意义说明、课题研究领域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2、课题的研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思路及设计方案;3、本人在课题中所做的工作:包括理论分析、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装置及系统的介绍、实验过程及实验步骤的说明,记录的实验结果,对结果的分析与处理;4、结论及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要求:1、概念清楚,原理正确;2、叙述简单、明确,层次分明;3、实验数据真实,数据处理计算正确,结果可靠;4、充分体现研究生理论基础坚实,具有应用研究的素质及求真、务实的学风。
力学Mechanics(专业代码:0801)一、学科概况:我校力学学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冲击、噪声”(2003年改为一般力学基础)、“爆炸力学”(1998年改为工程力学)硕士点,1993年获得“爆炸力学”博士点,1998年获“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
具有完善的学术科研队伍,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35人、讲师34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44人。
学科发展立足于力学理论和应用基础,围绕民用和国防军事系统进行基础理论、数值模拟和实验技术等研究,已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数个研究方向: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弹塑性力学理论及其应用,三维弹性结构动力学,二相流体、反应流体及控制、湍流,含动边界的流场数值模拟,爆炸力学及其安全性等。
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成果,学科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多、层次高、经费充足、成果转化和应用率高。
在国防、经济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研究生,适量培养学术型研究生。
他们应热爱祖国,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适应领域宽广;他们应该了解本学科及相近学科的进展、动向和发展前沿,以增强其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熟练掌握英语;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应具有一定的数学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能力;具有与力学相关的如机械、热能、电子、材料等学科的一般知识;掌握基础力学实验的技术;应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的能力。
本学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应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天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