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为一名一年级家长

作为一名一年级家长

作为一名新一年级家长,应该做什么?
首先应该清楚:对一年级来说,很多事物都全新的,要做的事情也很多,要注意的事情也很多,但什么是最主要的呢?一是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学校的向往和喜欢、对学习的渴望,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还要知道,一名小学生,来到学校应该做好哪些事?很简单——著名教育专家高林生:扫好地、做好操、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

这是对小学生的最实际的要求,也是追求的最高的境界。

1.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

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

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

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强强长大了,真了不起,是一名小学生了。

”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再如,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

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

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

”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

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现象:
2.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我常常听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总是替孩子整理书包。

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

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懒了。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建议家长们: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该吃得“苦”一定要让孩子去吃。

(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不吃点“苦”是长不大的,生活上能吃苦的孩子学习上也刻苦。

孩子的好多毛病就是家长怕孩子吃苦惯出来的。

如……)
3.培养适宜的生活习惯
一是配合上学后的时间,开始准时一日三餐,中间不再让孩子吃零食。

二是对孩子进行“坐得住”的训练,时间由少到多,帮孩子适应以后的课堂时间安排。

三是按时作息的习惯,晚上早一些入睡,早上按照上学的时间起床。

为了孩子能够配合,家长最好能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家长还应该减少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晚饭后尽量少看电视,而是安安静静地看报,让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书,孩子上学后,很自然就习惯了晚上先不看电视,做家庭作业。

应该鼓励、引导孩子自己整理要带的东西,培养孩子对一些小事情负责的态度。

4.需要让孩子知道一些基本信息。

孩子入学时要让孩子学会规范地写出自己的名字,能说出甚至写出父母的名字、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

带领孩子认识上学的路线,进而能够自己上下学,是孩子小学生活的目标之一。

如果家与学校离得很近,那么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从家步行到学校,边走边告诉孩子走哪条路可以到达学校或者回家,一定要多走几次,这样孩子才记得住。

家长还要让孩子记住家里的地址和家庭成员所有的联系电话,以防万一,并加强安全教育。

孩子入学后,还要让孩子认识课程表,并按课程表收拾书包。

5.鼓励孩子结交新朋友,让孩子学会合作。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为独门独户,孩子回到家大门一关,就与外界“鸡犬相闻,不相往来”。

父母忙于工作,给小孩创造的社交活动很少,这样一来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大受限制。

当他们进入小学的集体环境中,面对的同学和老师都是陌生人,难免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为了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不怕生,家长要鼓励他们在住宅区内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多带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教导他们交往的本领。

要鼓励孩子在上学后,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友谊,享受集体的生活。

个人在集体中才会更快乐。

6.训练孩子有记住具体任务的方法和能力。

孩子入学后,每天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还经常会有班级、少先队分配的任务。

六七岁的孩子,要记住这些任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家长可以交给孩子一些方法,任务单一的时候可以用脑子记,多想几次,把它记住。

但是更好的是让孩子学会使用记事本,孩子小不会写字的时候可以用画画、符号或者拼音来记。

要引导孩子在记录任务的时候要记清楚是什么任务、有什么要求和什么时间完成等三个要素。

7.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规则是世界与社会得以有序运行的根本,随着孩子升入小学,规则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

孩子入学后违规现象经常发生,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懂规则,另一方面是自控能力较弱,这是影响孩子学习最大的障碍。

儿童适应学校的规则是有个过程的,父母要重视孩子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在学校里,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都是规则的具体体现,所以一定要教会孩子按时间表上学、放学、作息、按课程表准备上课资料。

特别的,一定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如:出勤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损害公物赔偿制度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和要求,老师们会逐步给孩子们讲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