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1 基本要求1.1 经济责任是指公司所属各部门(单位)负责人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而管理、支配和使用一定数量的资金、资产和资源,依法依规对本部门(单位)财务收支、内部管理和经营预期目标的实现,日常管理活动做出的重要决策,以及落实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1.2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公司审计部接受公司领导或组织部门委托,依据公司审计工作规定和本办法,对公司内部各部门、所属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

1.3 经济责任审计应在公司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按照“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客观公正地提出审计评价意见,明确被审计人对问题所应承担的责任,以促进公司所属单位领导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促进公司规范管理、科学发展。

1.4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依规接受审计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在有离必审的基础上,对重点部门(单位)、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可针对性开展任中审计;对经营长期亏损或管理混乱单位,根据委托可开展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对职能部门、所属二级单位副职所负责的专业管理不到位,影响本部门或单位业务正常开展的,可根据委托开展专项履职经济责任审计。

1.5审计部开展离任或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应执行《公司审计业务流程》中规定的重大审计项目适用流程,开展专项履职审计或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执行《审计业务流程》中规定的一般审计项目适用流程。

1.6 对各单位党委书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标准、责任认定原则,按相关规定遵照执行。

2 职责2.1 公司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2.1.1 领导小组由公司领导以及公司组织部、人力资源部、纪检监察部、企管部、财务资产部、安全环保部、机动部、法律部、审计部等部门领导组成,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审计部,由审计部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2.1.2 领导小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2.1.2.1 审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听取审计部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听取相关部门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等有关情况的报告。

2.1.2.2 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及其处理处罚意见。

2.1.2.3 研究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促进审计成果切实转化和成果共享的相关措施。

2.1.2.4 研究和审议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重要文件和规定,以及其他相关事项。

2.1.3 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召开建议,报领导小组组长批准后组织召开;会议议题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并在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后报领导小组组长审定;会议内容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整理形成会议纪要,报领导小组组长审定签发,各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遵照执行。

2.2 审计部负责接受组织部门委托,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并组织实施,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追加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经批准后办理计划追加手续;按照审计问责的要求,负责对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员提出责任追究与考核的建议,并下达审计决定,督促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负责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按程序移送有关部门处理;负责向组织部门提交审计报告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表。

2.3 被审计单位负责及时全面提供审计所需资料,对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做出书面承诺;被审计人应向审计组作任期述职报告,并积极配合审计组的工作;根据审计结果和整改要求,负责做好问题整改工作,将整改结果书面报告审计部,并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采取措施,健全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杜绝问题屡查屡犯。

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可要求与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审计人员回避;可对审计部的审计报告提出意见。

2.4 组织部依据公司干部管理有关规定,负责提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领导人员名单,办理委托审计手续;负责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公司领导干部管理监督体系,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人员的重要参考依据。

2.5 纪检监察部受理审计移送的案件线索;对审计查实的问题,负责对问题责任人依法依纪做出相应处理。

2.6 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审计决定或处理意见及建议,负责指导和监督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并对整改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协调和解决。

2.7 企业管理部根据审计提交的考核建议书,负责对被审计单位及个人进行绩效考核。

3 管理内容与要求3.1审计对象3.1.1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所属二级单位和直属车间党政负责人。

3.1.2 根据管理需要和组织部门委托,可对职能部门、所属二级单位副职开展专项履职经济责任审计。

3.1.3 根据区域管理要求,受改制企业或公司受托管理的上市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委托,可对改制企业或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3.2审计类型3.2.1根据审计对象及其任职情况的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可分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履职经济责任审计、专项经济责任审计。

3.2.2 对拟提拔或调任的、被免职解聘或辞职的、拟办理退二线或退休手续的、拟整合重组需要调整的单位负责人,应组织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3.2.3 对因病故离任的、因违法乱纪被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立案调查的以及不宜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其他情形,可不组织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但为核实单位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分清继任者的经济责任,应组织开展财务收支审计。

3.2.4 对公司内部权力相对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职能部门;公司内部与经济效益紧密相关的主要生产、储运和营销单位,可对其负责人组织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3.2.5对职能部门、所属二级单位副职所负责的专业管理不到位,影响本部门或单位业务正常开展的,根据组织部门委托,可对职能部门、所属二级单位副职开展专项履职经济责任审计。

3.2.6对经营长期亏损或管理混乱的单位,根据委托可开展专项经济责任审计。

3.3审计内容3.3.1 对公司所属各部门(单位)行政负责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结合管理权限与职责。

主要从依法合规经营、落实执行力、促进效益提升、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与管理,以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

3.3.2 贯彻落实总部和公司各项决策部署情况。

3.3.2.1被审计单位对总部下发的专业管理规范内容和要求,结合公司实际进行落实情况;3.3.2.2被审计单位落实执行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党委会、职代会、调度会等重要会议布置、安排、确定的决策事项情况。

3.3.3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公司规章制度情况。

重点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法律规章制度要求,依法合规经营。

其中,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负有重要责任的单位,重点关注其安全环保主体责任履行情况,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风险上报机制,对本单位潜在的违反安全或环保规定问题,是否及时上报公司主管部门,减少被外部监管部门追责的风险;是否建立安全环保问题防控预案,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3.3.4 单位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3.3.4.1 公司下达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目标完成情况;3.3.4.2 公司财务下达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3.3.4.3 总部下达的投资计划分解与投资完成情况;3.3.4.4 公司下达的年度维修计划执行情况;3.3.4.5公司下达的安全环保指标完成情况。

3.3.5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重点检查与被审计单位职责相对应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制度有效执行情况,以及内审外查问题整改情况。

3.3.6 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洁从业情况。

重点审计单位负责人个人及班子其他成员遵纪守法和廉洁从业情况,包括有无违反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相关规定、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收受贿赂等个人违法违纪违规问题。

3.3.7 对收支独立核算单位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或管理效率低等情况开展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审查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落实相关责任。

3.4审计程序详见附录A经济责任审计基本程序。

3.5审计评价3.5.1 审计组应根据审计查证或认定的事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提出审计评价意见,作出审计评价结论。

3.5.2 审计评价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对审计中未涉及、与审计对象无关、审计证据不适当或不充分的事项不作评价。

3.5.3 审计评价应与审计内容相统一,一般包括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业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承担的责任等进行评价。

3.5.4审计评价应结合审计的主要内容,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不同权重作出评价。

3.5.4.1评价的标准分为: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未履行四档。

3.5.4.2审计评价可依据被审计单位管控体系运行有序和有效程度,以及审计查出问题所涉及违反国家、总部和公司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层级和轻重程度综合作出;也可采取对照标准计分的形式作出。

3.5.4.3审计评价计分标准详见附录B 经济责任审计计分原则。

3.5.5对同一类别、同一层级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标准,应当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3.5.6 凡任期内被审计单位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社会影响大的事件,以及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私设“小金库”、其他班子成员存在个人经济问题的,审计评价结论应视具体情形降档认定。

3.6 责任认定。

3.6.1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根据被审计人的职责分工、业务背景、决策程序、主客观意识,以及在问题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等情况,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地进行责任认定,并适度提出责任追究建议。

责任认定类型主要包括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3.6.2直接责任是指被审计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直接作出违法违规的决定或指使授意下属单位、人员违反规定所应承担的责任。

3.6.2.1 本人或与他人共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公司经营管理规定的;3.6.2.2 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单位(部门)或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公司规章制度的;3.6.2.3 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3.6.2.4 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或文件传签等规定程序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事项,造成重大资产损失、效益流失、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或其他严重后果的;3.6.2.5 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在多数人员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事项造成重大资产损失、效益流失、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或其他严重后果的;3.6.2.6 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的事项,由于授权(委托)其他领导人员决策,因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效益流失、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