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章节测试习题(4)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章节测试习题(4)

章节测试题1.【答题】用化学用语填写下列各空。

(1)2个氢原子______。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

(3)2个钠离子______。

【答案】2H;N;2Na+【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3)表示多个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2个氢原子表示为2H;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其符号为N;2个钠离子表示为2Na。

2.【答题】试用“分子”“原子”或“元素”回答。

(1)酒精易挥发,这表明酒精______在作扩散运动,由液态变成气态,表明酒精______间的距离变大了。

(2)氧______保持着氧气的化学性质;铁______保持铁的化学性质。

(3)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据图比较分析,化学反应前后______的种类和数目不变,______的种类改变。

【答案】分子分子分子原子原子分子【分析】(1)根据分子的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解答】(1)酒精易挥发,这表明酒精分子在作扩散运动,由液态变成气态,表明酒精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了;(2)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所以保持着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氧分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所以保持铁单质的化学性质的是铁原子;(3)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改变。

3.【答题】请解释下列变化:(1)图一中从微观角度你获得的一条信息:______。

(2)图二所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该反应的微观过程是①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②表示______。

【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或分子很小);(2)氢气+氧气水;(3)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或每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分子的性质;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解答】(1)该图示反应的是物质的溶解过程,可以体现的微观信息主要有分子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很小等;(2)氢气燃烧生成水,其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结合图示可知②表示的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即: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或每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

4.【综合题文】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提出了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示意图,请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答题】化学反应中,第一纵行的元素比较容易______电子(除H外)(填“得到”或“失去”);第五纵行的元素比较容易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都通常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______数。

【答案】失去得到最外层电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解答】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时,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第一纵行的元素(除H外)最外层电子数为1,所以比较容易失去电子。

【答题】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横行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数;同一纵行的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______数。

【答案】电子层最外层电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解答】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可知,同一横行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同一纵行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答题】核电荷数为19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为______。

【答案】1【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解答】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布规律可知,核电荷数为19的元素应在钠元素的下面,所以其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与钠原子相同,是1。

5.【答题】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

(1)甲、乙两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的特点是______。

(2)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从微观结构分析,该变化后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改变,原因是______。

【答案】(1)乙;分子没有变化,分子间隔变大;(2)甲;发生了;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从微观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解答】(1)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乙中水分子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的是物理变化;(2)从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甲中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6.【综合题文】在化学晚会上,小林同学表演了一个化学小魔术“空瓶生烟”(如图Ⅰ所示),A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B瓶中充满氨气,抽开毛玻璃片,瓶中充满浓浓的白烟。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答题】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氮原子,用“”表示氯原子,上述反应过程可用图Ⅱ表示为:①该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化学性质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③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填名称)【答案】氨气;氯化氢;氯化铵;不同;氢原子;氮原子;氯原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分子的性质,用微观示意图表示化学反应。

【解答】①氯化氢能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故文字表达式为:氨气+氯化氢氯化铵;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种类不同,则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该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氢原子、氮原子和氯原子。

【答题】如果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______。

【答案】由于反应物为气体,生成物为固体,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变小,使瓶变瘪【分析】氯化氢能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据此解答。

【解答】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小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故由气体生成固体时,体积变小,压强变小。

7.【答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构成B.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C.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D.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答案】A【分析】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A、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显电性的中子构成的。

此项错误。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此项正确。

C、分子和原子时刻在做无规则运动。

此项正确。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

此项正确。

故选A。

8.【答题】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A. 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B.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少于100mLC. 加压降温时氧气可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D.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的性质。

【解答】A、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直接结合成汞,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B、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少于1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C、加压降温时氧气可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不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D、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过程中,通过沸点不同把它们分离开来,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不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故选A。

9.【答题】一定条件下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

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A. 氧气B. 氧分子C. 氧元素D. 氧化物【答案】C【解答】A、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是纯净物,则三种物质的组成中不会有氧气这种物质,故A错误;B、纯净物中只有一种构成微粒,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则三种物质的组成中不会有氧分子,故B错误;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则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故C正确;D、物质的组成是用元素来描述的,而氧化物是一种物质的类别,高锰酸钾、氯酸钾都属于盐,故D 错误。

故选C。

10.【答题】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B. 分子由原子构成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不能再分D.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答】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不符合题意;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错误,符合题意;D、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题】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A. 中子B. 质子C. 电子D. 质子和中子【答案】B【解答】因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有一种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故原子核中一定含有质子。

故选B。

12.【答题】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A. 中子数B. 电子数C. 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和D. 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子构成中的数量关系。

【解答】依据原子内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所以观察选项可知B符合该等量关系。

故选B。

13.【答题】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 比分子小的粒子C. 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D. 比分子轻的粒子【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答】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正确;B、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质量重,与其它原子无法比较,故分子、原子不能盲目比较大小、轻重,故B说法错误;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用物理方法又可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故C说法错误;D、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质量重,与其他原子无法比较,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14.【答题】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如图是钠元素、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有关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6B. 氧元素与钠元素的本质区别是电子数不同C. ③容易失去电子D. ④是一种阳离子【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