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1
计算机网络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背景
1、行业和社会背景
(1)政府:2011年将是电子政务十二五建设的规划之年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11年中国政府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政府行业IT投入较2010年减少4.9%,投入规模为462.2亿元。

(2)制造企业IT投资增长比率重回2位数
云计算概念的普及、虚拟化在服务器上的应用、SOA对企业IT架构的升级、商业智能的深化、移动应用和SaaS服务的尝试,这些新技术应运而生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企业业务的发展和变革正当其时,技术推动与业务驱动在2010年制造企业的IT应用建设发展中成为最核心的两大推动力。

(3)企业网市场IP应用增长强劲
网络安全方面:政府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在信息行业,政府信息安全、研究机构信息安全、运营商、金融等机构安全都将成为网络安全建设投资的重点,从而拉动政府与大型企业的需求。

IP多媒体应用:包括IP监控、IP视频、IP语音等方向,近年来增长迅速。

据CCID数据统计,从2006年起中国监控市场的实现了整体快速增长,预计2012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491.6亿元。

(4)三网融合催化产业业务发展提速
目前,开展三网融合业务最大的障碍是网络建设水平较低,网络带宽达不到要求。

有线电视网、电信网的升级改造将是必然的举措。

根据网络建设需求测算,未来几年,网络设备投资规模将在3000亿元左右,这也会给相关的设备厂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2010年是我国“三网”融合元年,三网融合将产生巨大的IP地址需求,如近期的以IPTV为代表的视频业务和远期的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业务等。

因此通过IPV6解决未来网络地址紧张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5)3G技术作为信息界的热门技术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830 万家中小企业,目前只有47 %的企业把业务接入互联网,并且大多数的企业只是在网上开设个主页和电子邮件地址,网站的信息长期得不到更新,而在网上进行电子交易的企业则只有11.1 %。

这种现
象在许多国内重点企业中,也表现得相当明显,据一份针对国内500 多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虽有98.6 %的企业已经接入互联网,83.7 %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企业网上的应用重点,主要是集中在发布产品服务信息、企业新闻以及收集客户信息等较低的层面。

很明显,目前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应用,离既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距离的背后,网络应用人才的普遍缺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根据国内资料显示,每年全国各类企业对网络工程师的人才需求缺口有至少60 万之众,而实际需求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就业市场开阔让3g网络工程师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信息技术是全球化趋势的动力之一,因此,信息技术产业是21世纪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信息资源的集成、处理、流通与共享已成为当今和未来的重要技术。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各行各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刺激了计算机网络人才市场的持续强劲
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面向高速发展的高技术IT行业,面对技术性强、操作性强且技术更新速度快的岗位。

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与技能,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计算机领域新型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为适应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设已刻不容缓。

学院要根据市场不断变化需求及技术的发展,加强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形成一个科学而规范的体系。

学院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和地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2、人才需求背景
我国信息产业人才的地区分布呈现出与产业布局一致的区域性特征,产业基地集聚的地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是信息产业人才集中的地区。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方面逐步形成了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以深圳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北京为龙头的环渤海湾地区以及以西安、成都、武汉、长沙、南昌等为重点城市的中西部地区。

目前全国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不足6万名计算机网络技术类毕业生,而整个社会需要近100万的人员,输入远远小于市场需求。

市场的巨大需求、政策的大力推进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特别是外语能力强、具备较强实践动手
能力的网络技术人才紧缺。

目前江西省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最缺乏的
四种人才是:熟悉信息化技术人才;负责信息化管理的宏观管理人才;既懂信息技术应用,又熟悉具体应用领域的综合性的人才;具体承担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行的专业人才。

因此,为推动江西信息化建设,解决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短缺,培养一批以网络技术为重点的信息类高技能紧缺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类专业的当务之急。

岗位类型分析
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
网络工程型岗位能力分析
二、专业建设现有基础与优势
1、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办学6年来始终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在2008年底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成绩优良,学院以争创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规律;学院始终坚持对接产业设专业,先后设置了电子信息专业群、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等,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适用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一直坚持校企合作服务产业,工学结合提升产业,产学结合发展产业的办学思路,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专业改革与建设,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情境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人才的培养品位。

2008年,学院信息工程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获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学院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和国内多家著名企业合作,建设了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化平台和以校园网为依托、建设了装备水平先进、虚拟开放共享的校内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多家校外实训基地。

2005年,学院向教育部和财
政部申请高职实训基地财政支持,获批170万元。

紧接着,学校又投资170万元配套资金,建设了国家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

依托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三十多年的开放教育办学条件,借鉴开放教育特色中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我院形成了具有“开放性高职”的鲜明特色,2009年学院又投入大量人力和才力和广东星城有限公司合作开展“2+1”模式教学,在不断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学院逐步完善了双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了双证融通、情境教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并在06、07、08级学生中先后试行此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逐步形成了“开放高职”和“2+1教学”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本专业经过近6年的建设与发展, 塑造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1人,全部本科以上学历。

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4人,占20%;讲师或工程师13人,占62%,实践实训教师全部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45岁以下教师1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9人,占4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0%。

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80%。

本专业一名教师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一名教师为学院专业带头人,三名教师为学院骨干教师。

3、建立了优越的校内实训条件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近几年来,本专业逐步完善了实习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在中央财政的支持和学院配套资金进行建设,实验场所建筑面积2000m2,仪器设备1000多万元。

实习实训场所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按生产现场工作流程布置实习实训设备。

实习实训场所均设消防通道、灭火设备、铺设静电地板等,满足劳动保护和生产安全的要求。

(1)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校企一体化体制创新,改造建设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各工作室设备配置如下:
①综合布线工作室,有基本网络布线工具和网线等,模拟网络工程进行综合布线;
②系统集成工作室,工作室内有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能模拟企业建立园区网,可以进行系统集成;
③网络安全工作室内有锐捷网络设备交换机柜和路由器防火墙,可以进行网络安全实验;
④网站建设工作室的设备进行了分组,更适合网站项目建设;
⑤网络编程和数据库工作室,工作室中每台机器都装有SQL Server 2005,机器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学生通过学习和工作,掌握数据库的使用技巧可以配合进行网络编程;
⑥linux系统工作室中的每台机器装有Red Hat linux,工作室中还有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配合进行网络管理。

另外,学院提供了3个公共机房、2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多功能报告厅配合本专业的教学,整个专业的课程都能在计算机实训室进行教学,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教学仪器设备有专人维护,并制定了相应的维护管理制度,设备利用率较高,满足教学需求。

完善的实训条件为快速发展的网络和通讯行业培养了大量急需的专业人才,体现零距离就业的办学思想。

(2)校外实训基地:本专业已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经济实体。

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