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我们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我们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我们的责任调查人员:周星星周朴淳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则是重中之重。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探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诸多因素之间的联系,为高校道德教育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是石河子大学极具代表性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

本问卷抽样方法为选取车辆工程专业各班学生各8名,将一班二班. 三班四班各分为一组。

本次共口头问卷调查32人,所有学生都认真进行了的回答。

问卷分为两大部分:大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认识和评价调查;对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调查等。

本次问卷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的现状的评价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来反映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状况,从而引起学生的自我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本问卷涉及到大学生道德现状的诸多方面,能够较全面地反映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1.大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认识和评价调查在对“您认为道德修养与智育相比哪个重要”问题的回答中,一班二班的大学生在对待道德修养态度方面更为积极肯定,一班二班的大学生认为德育重要的占70%,比三班四班的大学生多0.125个百分点。

同时,也有小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德育与智育一样重要。

可见在对待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问题上,各班的大学生中大多数能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懂得做事先为人的道理,这样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

在关于大学生最需要的道德教育方面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班的大学生都对单纯的道德知识传授不是很感兴趣,其中,被调查对象中认为最需要的道德知识传授的仅占4.86%和6.52%。

他们注重的是对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磨练和道德实践的增多。

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的评价中道德知识是远远没有道德修养重要的。

2.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状况在回答您的信仰是什么的时候,信仰共产主义的,占65.15%,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没有明确信仰的大学生,一班二班高达31.9%,三班四班占28.73%,“信仰危机”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当代大学生出现“远离理想、躲避崇高”的这样一些现象也正是因为缺乏信仰而造成的。

如何使我们的思想发生转变将是以后大学生反思的内容之一。

关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1)大学生入党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的,文科大学生只占16.86%,理工科大学生只占24.59%。

如表4所示,绝大部分大学生是信仰共产主义的,但是回答入党是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的同学又只占20.17%。

如何树立和巩固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坚持不懈。

(2)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化思想严重。

认为大学生入党是为了找个好工作的,文科大学生所占比例高达55.82%。

理工科大学生所占比例高达52.64%。

(3)大学生入党存在从众心理。

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文科大学生占23.44%,理工科大学生占20.63%。

这一数据说明大学生入党缺乏足够的思想引导,其入党动机并非真正的信仰共产主义而是有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加强端正我们入党动机是我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您在生活中是如何看待诚信”这一问题回答来看,各班学生都非常讲诚信,总平均高达93.79%。

而选择“有利益时才讲诚信”和“对待亲戚朋友才讲诚信”的同学合计达5.59%,这说明大学生的诚信观正在受到利益、亲情的影响。

整体上讲,大学生基本具备正确的诚信观。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的同学承认只有严格监督的时候才讲诚信,这说明大学生遵守诚信还不能够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应加强自身诚信修养,培养自觉遵守诚信的习惯。

问卷显示,大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也出现了令人欢喜令人忧的局面。

当问到怎么看待“许霆恶意取款案”时,有30.77%的人认为判决过重,还有11.54%的人对这种利用银行系统出错就恶意取款的不诚信行为和犯罪行为认为是很难说清楚,还不能够有自己正确的道德认知,这是很不应该的。

当问到怎么看待“屠海力舍身救人”的见义勇为行为时,在肯定这种行为值得学习的同时也提出了应该见“智”勇为,占到17.5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思潮的激荡,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三班四班不支持的比例高于一班二班学生。

这说明大学生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识更加理智,见义勇为者自身的安全也得到了必要的关注,这是一个道德修养提高的体现。

3.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效性的对策1.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出发,增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来自于需要。

人的行为就是不断地产生需要、不断地满足需要的过程,大学生接受行为的选择与产生是与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

大学生最主要的生理需要表现在经济困难时的生活保障上。

教育者应从他们的经济困难出发进行积极的引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励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安全需求。

校园里会发生一些宿舍被窃、或者遭人抢劫,特别是女大学生还会出现被人骚扰的事情。

教育者应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使之具有正确的异性观和生命观,以及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是归属和爱的需求。

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关系的困惑,缺乏集体的归属感。

教育者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出发,进行相关方面的集体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引导大学生开展真诚的、健康的、有益的交往。

四是尊重的需求。

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信任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里面。

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德育应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认识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是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2.更新德育观念,强化道德实践,实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统一“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

”以往的德育过程往往以课堂上道德知识的灌输为主,大学生容易出现“课堂上能说会道,课堂下视而不见”的场面,也容易出现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的脱节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更新德育观念,增加道德实践,让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实现自主建构,自我提高。

4.营造优良的道德环境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我们应该制定长期的道德建设发展规划,提高道德文化建设水平。

其次,在校园文化方面,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培养,完善德育文化内容。

从学风、校风抓起;营造严谨、求实的环境,形成一种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围。

最后,在优化环境方面,搭建网络平台便于大家交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校园网的影响力;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杂志报刊等多种途径来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

总之,道德环境的优化,首先要明确学生的需要,然后采取措施,一切以学生为本,创建适合大学身身心发展的健康优良的道德环境。

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应把道德教育放在更高的位置上。

道德教育也不是一日一时的某一具体的活动,应永久贯彻整个大学生群体所有的教育活动过程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保证也就在于此。

5. 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调查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知”与“行”相结合的过程,上面我们主要是从意识领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另外我们也从行为的层面来考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我们选择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了哪些列举的爱心活动(为希望工程捐款、义务劳动、为灾区捐款、为病重的同学捐款、义务献血、其它的爱心活动等)来考察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期间,您参加过下列哪些活动?统计分析显示,各种类型的爱心活动都有部分大学生参加,按参与这些活动的大学生的比重大小依次是:义务劳动、为灾区捐款、为希望工程捐款、为病重的同学捐款、义务献血、其它捐物捐款等。

分析显示: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的比例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一般的高校都有大学生参加义务活动的要求,例如有些高校规定志愿活动是学生必须参与的社会实践环节,只有参加过一定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这为大学生服务社会提供了驱动力;但是分析也显示,大学生参加其它爱心活动的比例不是很高,特别是参加过义务献血的大学生比重显得比较低。

这就启示我们:目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学校、社会为大学生的献爱心活动提供平台,提供动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

从社会实践的视角来看,献爱心活动、志愿活动可以被解释为惯习,是一序列日常惯例、习惯和实践的一部分,它的培养需要借助家庭、学校、志愿组织等社会化机制,其中家庭的熏陶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和周围的人经常参与献爱心活动和志愿活动,并且经常带孩子一起参与,那么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意识则可以相应提高。

同时学校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但目前高校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爱心活动和志愿活动方面还做得很不够,特别是即使有时组织一些活动,也只是走走过场,很难培养学生的献爱心的理念和志愿精神,这是目前荣辱观教育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最后,为了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责任意识是否有所提高,笔者将社会责任意识各个方面(对社会责任的认可、是否支持慈善事业、奉献意识的强弱、参加过何种爱心活动)与年级做了相关分析,分析的卡方检验显示: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社会责任意识基本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年级从低到高并没有出现社会责任意识也随之增强的趋势;同时结果又反映,并不是各年级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都很强,相反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普遍都显得不够。

这就说明目前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特别是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是很充分,实效有待提高。

6. 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

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一) 以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

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

强化学生的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两课”主渠道和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引导学生把实现自身价值同服务祖国和人民的愿望与要求结合起来,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和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同时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不断激发他们学习和成才的动力,树立良好的学风,使他们珍惜光阴,刻苦学习,努力多掌握知识,为经济建设服务打下坚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