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大建筑风格

武大建筑风格

精心整理目录一序言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武大早起建筑群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概述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总体规划布局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早期建筑群设计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4代表性建筑物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3.23.2.4生命科学大楼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5人文科学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总结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序言作为珞珈学子的一员,我已在武汉大学生活了三年,在这里,校园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在这里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说实话,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么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度过我的大学生活。

刚进校园,我就被校园的群峰翠谷,奇特建筑迷住了,那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校园也可以建得这么有特色,这么有艺术。

校园的环境很优美,建筑风格很奇特,二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呈现出其同20世纪40的有机融合,运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专家认为,它们是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完美结合,在全国高等学校校舍建筑史上,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它们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建筑走向现代和中西文化思想在建筑、美学等领域相互借鉴和交流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环境设计大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德山教授认为,武大的古建筑群属于中国最成功的建筑作品。

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参观武大校园后说,武汉大学的建筑具有中国传统风范,但又不是复古,而是和现代完美的结合,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

2.2总体规划布局校园建筑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李四光先生和建筑设计大师凯尔斯等专家学者根据校园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在尊重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典雅、利北两个方向可远眺东湖,从东湖亦可见狮子山山顶轮廓,形成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另一组建筑群,在北山丘陵地带的狮子山,坐南朝北。

图书馆居山顶中央突出;东、西两翼为文学院、法学院,相对矗立;南面学生宿舍抱坡而建。

飞檐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使山体显得更加郁郁葱葱、错落有致。

武大校舍建设的总体统一,又有群组、单体建筑的特色。

2.3早期建筑群设计图武大早期建筑群由李四光等亲自选址,规划并筹资,聘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设计,缪恩钊为监造工程师,汉协盛、袁瑞泰、上海六合、永茂隆等营建厂分别承建。

开尔斯的设计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地形的巧妙利用。

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开当时建筑风格之先。

根项;这些建筑的基本信息见下表(面积单位/平方米):表1武大早期建筑基本信息2.4.1国立武汉大学牌楼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

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

其前面写有“国立武汉大学”六字,后面则图1武大牌楼为由中文系教授刘赜(刘博平)书写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表示武大办学的理想规模。

2.4.2体育馆体育馆又名宋卿体育馆。

1936年7月竣工,馆长约35.05米,宽约21.34米。

体育馆四周绕有回廊,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屋顶采用跨度三十多米的三铰拱承重,这是当时西方非常先进的建筑工艺,正面看台又有中式的重檐—三檐滴水,馆里还做了只有宫廷或者高规格庙宇才采用的斗拱。

里面有看台,外有观景台。

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侧图2宋卿体育馆墙框架结构,山墙取巴洛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2.4.3老图书馆老图书馆为位于狮子山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也是珞珈山麓最高的建筑,武大的精神象征。

图书馆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是个八角垂檐、单檐双歇山式。

上立七环宝鼎,兼有排气之功用。

屋顶上有采暖烟囱,南屋角立有粗大的隅石,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

两副楼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叫“歇山连脊”。

在大门上方镶有老子的全身镂空铁画像。

正面5楹(间)、中间3楹(间)为大阅览室,两边副楼,后两角处各有一书库楼。

图书馆平面呈“工”字形,由目录厅、检索厅、阅览厅、书库和辅助服务厅五部分组成,其中书库使用面积约1186平方米,能藏书近200万册。

该馆的设计在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上突破了中国古典建筑“相沿”的陈式,内廊的四隅切角处设有半圆弧形楼梯。

南面的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瓦作、施斗拱,皆参照清代建筑样式,中央主体顶层为八边形,北面的书库地下层外墙有收分,上立勾阑,形成高大的台座。

两库间的联接体作如下处理:地下层外墙有以方窗为单元组合的大片玻璃窗,第二层的“围脊”上方中央有以五窗突起的阁楼。

该馆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钢筋混凝土矿架和钢桁架混合结构)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2.4.4文、法学院位于老图书馆的左右两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左武右”的体现。

意为文武相谐、文华武英。

两院相对矗立,是一对姊妹楼,平面为方形四合院,立面有4层,宫殿式屋顶。

文学院的屋顶采用翘角,意为文采飞扬;法学院的屋顶则是平角,意为法力严肃。

屋檐上有“仙人骑鸡”,后立七个脊兽,有镇火灭奸人之意。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

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图4法学院2.4.5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法学院西边是学生食堂,下层是饭厅,在饭厅锅炉房的背后,还供奉着一尊灶神,专门设有神龛。

上层为俱乐部(临时礼堂),内部装饰极富民俗特色,房梁上有三层画着戟的图案,称为“连升三戟”,即祝福学子连升三级。

雀替上有“蝠(福)在眼前”图,蝙蝠大睁着双眼,看着下巴下的铜钱。

2.4.6男生寄宿舍宿舍、食堂、老图书馆及文、法学院全景又名老斋舍,是一座仿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

宿舍依狮子山南坡顺山势而建,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显得朴素大方,厚重沉稳。

入口处平面修建多层阶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为了突出其导向性,又在此基础上,将拱门上部垫起一层,作成顶部单檐歇山式亭楼。

中间的城楼与图书馆位于一条轴线上。

斋舍分为四个单元,共设十六个出入口,四栋宿舍一字排开,加上三个圆形拱门配以门楼,各层宿舍分别以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其中,“辰”字误作“晨”字)命名。

单个房间尺寸为3.3米宽、4.5米长,使用面积为13平方米,内有壁柜,共有300多间房。

建筑平面采用不同层次的依山组合,巧妙地顺应了自然地势的变化,同时借助山势构成气势磅礴的立面效果。

在图6男生寄宿舍不同标高处,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屋,各排房屋底层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面则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有曲径通幽之感。

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形成一大广场。

两单元宿舍依山设有95级阶梯(原为108级,但底层已被提升的路基淹没)作为自校前路上图书馆的径道,又是宿舍的主要楼梯。

2.4.7理学院理学院近景位于老图书馆东(左)侧,主楼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直径20米),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北)地方(南)的建筑理念。

同时,圆顶也是为抗东湖边吹来的强风。

中部主体为科学会堂,首层有三个阶梯教室(也是中国最早的阶梯教室),二层为理、工学院的教室,三层为生物系的标本室和数学系的模型室。

两侧配楼为化学楼和物理楼(实验室),楼高4层,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

会堂与配楼有连廊相通构成整体。

2.4.8工学院工学院主楼坐南朝北,四面群房面向主体对称布局,融欧陆哥特式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特色于一体,四隅相对,雍容华贵,典雅大方。

主楼为教学用房,平面呈正方形,楼内中部有5层共享大厅,四廊相通,亦为学生课间活动的公共空间。

楼下地下层为科技成果大厅,可由楼前高台下通道进出,阳光可从顶部直射厅内。

主楼正方形墙体上带有明显的恻角,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城墙墙面是斜面的,为了使建筑样式符合传统形式的要求,故采取了削斜墙面四角的方法,利用人们的视觉误差,造成墙体斜面的假象,使这一现代建筑亦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

攒尖式四角重檐玻璃屋顶,共享空间的玻璃中庭构造,是全世界最早采用空间共享这一建筑风潮的建筑之一。

与外围的四座绿色琉璃瓦歇山顶的中式配楼和正前方的两座罗马式碉楼相组配,更显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壮丽多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