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的理解
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的理解
一方面,民俗信仰对社会上层的各有界定的儒释 道三家观念加以溶化和淡化,形成为实用性、包 容性、弥漫性的多神崇拜,即普通老百姓的三教 合一的信仰意识。另一方面,正是这种信仰状态 和心态,自发地对民间教门和其他乡里信仰集团 的形成起了传承作用。当某个人或某种社会势力, 按照特定的需要将多神主义程式化,迷信习俗制 度化,并且把受到这种信仰和习惯支配的无组织 群体集结在一起时,民间的各种信仰集团(如民 间教门、香火集团等等)就随之而形成了。
在义和团运动的前夕,中国已经有了资产阶级,以孙中山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有了自己的组织——兴中会,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有了自己的组织——兴中会, 但力量很弱。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已经 从改良派堕落到保皇主义泥坑。掌握中国政权的是以慈禧 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拒绝人民 最起码的自由要求、最表面的改良要求以及最形式的立宪 要求。帝国主义的侵略越来越疯狂,中国被瓜分的危机越 来越严重,阶级矛盾越来越深刻,而清王朝的统治越来越 腐败、保守、反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爆发了义和团运 动。
义和团运动的时代背景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腐败的清朝政府已经在一 连串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不断地拱手让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仅在1898 仅在1898 年3 月到4 月期间,中国就丧失了胶州湾、旅顺、大连、威海卫、九龙、 月到4 广州湾。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日“马关条约”规 定的赔款数目为2 定的赔款数目为2 亿两白银,经济危机的沉重负担,最终都加到了农民身上。这 些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外债,加上清政府征收的更为繁重的苛捐杂税,以及地主和 高利贷的盘剥,农民苦不堪言。 各地丧失了土地的农民也都变成了流民。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打碎了中国的手 工织机和纺车,使城市手工业工人也陷于破产的境地。帝国主义在中国修筑铁路 和扩张沿海航运,使得原来从事于水陆运输的工人,特别是运河沿岸的京汉北段 的运输工人几乎全部陷于失业的困境。铁路的发展,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掠夺 中国的标志。 中国的标志。
义和团
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或贬称为 “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 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 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兴起: 兴起:
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今河北)等地的许多民间秘 密结社中的一种。虽然这个秘密结社重在“拳”而不在 “教”,但清政府历来把它当作“拳教”加以查禁,使 它难以发展。 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划山东全省为其势力 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纵容、包庇不法 “教民”(即中国教徒),遇有民教涉讼事件,它们往 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 群众对教会积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起。义和拳 遂成为反对外国侵略势力的重要组织形式。
兴起原因: 兴起原因:
根本原因:列强侵略加剧, 根本原因: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直接原因:教会活动猖狂,教民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教会活动猖狂,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 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来自量输出资本, 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 了瓜分中国的热潮。
义和团是源多流杂的反侵略斗争群体,从总体上看,各地 义和团 拳坛并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教门的直线延续。但是从 文化背景的角度看,这种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政治军事集 团,同样是按着上述的信仰传承和社会组织的运动规律而 形成的。作为正统宗教和民间宗教中合解的民俗信仰,规 定了两种宗教对于拳民运动的双重渗透。义和神坛的观念、 仪式和风习之所以在许多方面同民间宗教息息相通,根本 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社会成员地位相对低下而又带有反抗 性的团体,并且都根植和活动在乡土民俗的文化大舞台上。 神秘主义是覆盖着义和团运动的一层历史尘土,它对于农 民反侵略力量的勃兴和凝聚起过催化作用,但同时又窒息 了这支力量的健康成长,成为导致斗争悲剧结局的重要原 因。
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 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 义和团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文化背景
清王朝晚期自然灾害严重,加上政治腐败,吏治败坏,使 灾情更加扩大。严重的灾荒和饥饿是晚清中国国情和社会 情况的重要表现。多年灾害造成的生态破坏,使晚清社会 出现了大量的游民群,游民问题成为晚清时期相当突出的 社会问题。因此,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这个近代中国社会主 要矛盾的制约下,游民、饥民通过不同的形式卷进反洋教 斗争和义和团运动,是社会矛盾的必然反映。在义和团运 动发生和进入高潮时,几乎与北方数省自然灾害日益严重 状况同步进行,这也就给运动输入了更多的群众,也势必 影响义和团运动的阶级构成、斗争规模和思想风貌。 影响义和团运动的阶级构成、斗争规模和思想风貌。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自 发的农民战争,是伟大壮烈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反帝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妄想, 使中华民族免受完全殖民地的灾难,它沉重地打 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
义和团运动是历史时代和乡土文化共同孕育的 产物。华北地区的民俗信仰,为义和团的反帝 斗争意识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形成了一种掺杂 着浓厚迷信色彩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民俗信仰,是乡里民众的认识、情感、动机、理想等心理 过程自发积累而成的精神力量。它借助于神学的语言和形 式,曲折地体现了乡里民众的现实愿望和人格特征。作为 一个民族多数社会成员的信仰取向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 具有很强的粘着力和悠久的传承性,在乡里社会形成了复 盖面极其辽阔的文化层,民俗信仰既是正统宗教和“异端” 宗教所共同赖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又成为两者之间更 替和转换的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