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复习资料整理:大元在媚梦资料基础上整理的,改动的东西略多,另外有两道题尤其关于朱熹的整理得聪明,太晚了,疲倦了,如果有更好的整理版本会尽快更正。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天命思想演变过程)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这些变化对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走向起了决定性作用。
“以德配天”与“敬德保民”的意义这一系列人道主义的思想是非常的深刻的,在社会实践中起过一些作用。
它使周初的统治者已认识到人民的生命、生活与人民的一直、意象的重要性,将其抬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要求统治者应通过人民生活去了解天命。
同时,周初人的“敬”与“敬德”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为自我担当。
三表法59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何为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就是以关于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老百姓的亲身经验和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
在这里,他比较重视感觉经验、闻见之知,更肯定了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毕同毕异P92宇宙中的万物都有同的一面,有共性,叫“毕同”;万物都有异的一面,有个性,叫“毕异”。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大同”是“同而有异”,“小同”是“异而有同”,这两方面的综合叫“小同异”,即同中可以辨异,异中可以求同。
一物两体P255张载认为,没有对立面也就不可能形成统一体,没有统一体,对立的两方面将无法相互作用,故“一”中涵“两”,“两”在“一”中,此即谓之“一物两体”,气就是这样一个包含阴阳对立两端的统一体。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P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德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
1、《老子》书中特别注意物极必反的现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防范于未然,因而提出了“不争”、“贵柔”、“守雌”、“安于卑下”的原则。
他主张向水的品格学习。
3、面对万事万物之走向自身反面的不可逆转性,老子提出居弱守雌的方法,从而使自身在万物轮转之必然中立于不败不衰之地。
4、老子主张从细小、容易的事情做好,注意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程度,把握契机,以免招致大的困难和祸患。
韩非历史观p118、120韩非认为: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永固的东西。
即“道无常操”的思想进而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
时代是变化的,人们面临的物质生活环境各不相同,这就是所谓的“世异则事异”。
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使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这就是“事异则备变”。
他还认为历史变化的方向因物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韩非论历史的变化无常,实则是为他的变法理论作论证的,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在总结先辈法家人物的法治思想与政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以法为中心,以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为基本内容的法治理论。
历史上一些立志改革的政治家也多受到韩非思想的影响。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认为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永固的东西,即使“稽万物之理”的“道”亦不得不化。
时代的变化,人们面临的物质生活环境各不相同,这就是所谓“世异则事异”。
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使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这就是“事异则备变”。
韩非论历史的变化无常面试为他的变法理论作论证的。
他认为物质条件古今不同,故君主之国并无古律可循,亦无常法可遵。
韩非的法治,力图将“争于气力”的蛮强世界纳入法律规范内。
此外,韩非在方法论上一方面主张“参验”,另一方面注重对立面的不可调和性。
参验即将不同事物放在一起比较,鉴别,以免片面性。
而韩非在对立面问题上,借由矛盾思想,主张“不相容之事不两立”,“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得意忘象内容(名解):要真正把握本体之“无”的意涵,不能只停留在言辞、概念的层面上去追索,而必须通过直观的“形象”,透过言而明象,透过象而观意,重在体会意才能实现。
即“寻象以观意”,进而“忘象以求意”。
意义(结合材料展开):“得意忘象”说是王弼摈斥“存象忘意”的传统解《易》方法之后提出的新法,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玄学认识论方法论……王弼这一思想包含有重视直觉体认的合理因素,在言、象、意三者的关系上,重在体会意,但也不抛弃言与象。
太虚即气名解:无形无象的太虚就是气,太虚和气是统一的,太虚之气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太虚只是气的原初存在状态。
(结合材料展开):无形无象的“太虚”才是“气”本来的、原始的存在状态即“气质本体”,而无论“气”聚合为物还是消散为“气”,都只是其变化过程中暂时的存在状态即“客形”。
“太虚”与“气”的关系,就如水和冰的关系,水结成冰,冰又化成水,而太虚聚就成了气,气散则为太虚。
虚空只是气存在的一种状态,无形无象的太虚就是气,并无所谓的“无”即事物不以有形状态存在。
“天志”与“非命”墨子肯定意志之天的存在,认为天使自然、社会和人民的主宰,能赏善罚恶。
他以“天”为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以“天志”为最高准则与尺度,用以衡量社会各阶层的刑政和言论。
在“天志”面前人人平等。
他试图借此迫使为政者心存敬畏,随时警戒自己,规范自身,给予天下百姓得以生存的可能和起码的利益。
这反应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平民意志的外化。
墨子的论证方式是以“利”为枢纽的。
墨子认为,命定论是帮助暴君来欺骗百姓的,使百姓安于接受现实,无所作为;决定社会治乱和人们命运的,不是“命”而是“力”。
从王公大人的听狱治政到农妇农妇的稼穑(se)织纴都要各尽其力。
同时,他也肯定了人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是公孙龙的成名论题。
他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马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者也。
故曰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中的“白马”和“马”都是概念词。
这里的“马”与“白马”的内涵是不同的,马只含有形体的规定性,而白马又包含了颜色(白)的规定性,所以”马”、”白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表达两个固定的,确定的共相。
马本身有颜色的,因此才有白马。
如果马没有颜色,那就只有马而已,不会有白马。
称呼某物为白的东西,只是表明其颜色,不会是马。
所谓“白马”的概念,是马与白的结合,马既与白结合了,就不算马勒。
浅析董仲舒的“天副人数”思想。
P138即人是天的副本,人的出现,只能是天作用的结果。
人之所以类似于天,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天正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人类的。
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人类乃是模仿、类比天而生育长养的这就是“人副天数”。
“数”,是指人与天在构成的各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副”,可以解释为“符合”,即人数符合天数;也可以解释为“副本”、“模本”,即人是天的副本。
它是董仲舒“天人相与”思想的前提。
人对天的模仿是包括形体躯干和情感意志在内的全方位的。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
人有大的骨节12块,合于一年的月数;外有四肢,合于一年的四时之数。
人间的一切道德和情感都是来源于天的。
甚至人类最重要的道德属性——“仁”,也是源自于上天的。
天地万物总体而言只有一太极或一理,此理散在万物中使万物各具一理,即万物所同出的“一理”通过“分殊”以见其用,万事万物之理(包括各种人伦道德)都是此统一性、普遍性的本体之“理”的体现。
试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318知行合一:“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良能亦即“心即理”之心。
“心即理”之心为立法原则,“良知良能”为判断原则与践履原则。
知与行互相联系、互相包含、不可分割而合一,是同一工夫过程的两个方面。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行统一于知。
在道德实践中,意味着且知且行,即知即行。
王守仁认为人只有将不善的恶念彻底根除才能“复那本体”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试论庄子哲学的“道论”我们可以从本体论的路数与宇宙生成论的路数去理解庄子的“道”。
第一,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又具有超越性。
道是无作为、无形象而又真实客观的,是独立的、不依赖外物、自己为自己的根据的,是具有逻辑先在性与超越性的,是有神妙莫测的、创生出天地万物之功能与作用的本体。
宇宙无所谓开始,亦无所谓结束,这是因为“道无终始”。
道是万物的根本,是各物的根据。
第二,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
道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贯穿万物,囊括天地,周遍包涵,巨细不遗,既宽博又深远。
万物都具备道,道内在于一切物之中。
没有道,物不成其为物。
第三,庄子的道是一个整体,其特征为通。
道是混成一体的,没有任何的割裂,没有封界。
道是一个整体,贯通万物。
庄子所谓一、通、大通,都是道。
万物在道德层面上返于大通、同于大通。
第四,庄子的道是自本自根的。
道是一切的本根,道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自己成立,创生万有;天下万物依凭着道而得以变化发展。
天下之大,秋毫之小,及其浮沉变化,都离不开道德作用。
道参与天地万物的千变万化,道在其中为根本依据。
可见道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又是生成宇宙的原因。
从万有依赖着到而生成变化,可知道是宇宙的本根。
第五,庄子的道不可感知与言说。
它不仅是客观流行之体,又是主观精神之境界,其自然无为、宽容于物的特性,也是人的最高意境。
道本无为,不可用语言来表达与限定。
但道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的。
因为道不仅仅是宇宙万有的终极根源,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孔子仁学思想及现代意义34“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
1、以“爱人”为“仁”。
反对暴政,主张“富民”、“教民”,庶而后富,富而后教。
他注意社会公平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
当然,孔子主张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认为爱有差等是人之常情。
“仁”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
2、以“克己复礼”为“仁”。
礼是一定社会的规矩、规范、标准、制度、秩序,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
通过实践礼而有教养,同时不拘泥于礼,努力体认礼之内核,达到实践仁德的自觉、自愿、自律,挺立道德的主体。
3、“忠”与“恕”接近于“仁”,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启悟别人,让别人也站得住;自己通达了,也要帮助别人,让别人也通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仁”的原则之一。
强调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4、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他提出了“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的道义与利欲发生冲突的时候。
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
体现了儒家人世情怀中潇洒自在的一面。
5、孔子“仁”的不同层次。
第一层的仁人是作为人的最高标准、最高道德原则、最高精神境界和价值理想的“仁”。
第二层次仁人的叫“成人”指通过实践可以到达的德才技艺兼备、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