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面对复杂局面,常州市紧紧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为抓手,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
一、综合经济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90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458.2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305.2亿元,增长11.4%。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104423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6999美元。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348.4亿元,增长6.5%。
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68.6亿元,增长3.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0亿元,增长4.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8.9亿元,增长7.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2.6亿元,增长24.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9.8亿元,增长15.7%。
民营经济平稳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30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5%;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总额4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高于全部税收总额增速1.9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中服务业比重由上年的41.6%提升至43.4%,提高1.8个百分点。
二、农业与农村经济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56.8亿元,比上年增长7%。
其中,农业产值138.7亿元,增长6.9%;林业产值1.8亿元,增长4.3%;牧业产值37.4亿元,增长0.5%;渔业产值64.7亿元,增长9.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1亿元,增长15.1%。
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小麦、油菜单产双超历史,水稻单产达641公斤,连续12年保持全省第一。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据全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分为79.8分,排名全省第3位,较上年提升1位。
全市新建设高标准农田8.8万亩,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6.4万亩。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新增国家级主食加工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合作社1个,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为历年最多。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基本平稳。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列统工业企业4046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1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76.9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利税992.9亿元、利润60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17.9%。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
规模以上工业七大行业中,化工、建材、电子、机械行业增长较快,全年分别完成产值1696.9亿元、375.9亿元、627.1亿元、4544.3亿元,分别增长16.9%、16.2%、11.4%、10.7%;生物医药、冶金和纺织服装行业分别完成产值259.7亿元、2038.2亿元、912.7亿元,分别增长9.2%、5.5%、5.4%。
十大产业链加快发展。
十大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生产效益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全年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3520.2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69.9亿元,同比增长12.9%,增幅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1个和3.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48.4亿元、利润222.7亿元,均增长19.4%,增幅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8个和1.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建筑行业稳步发展。
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2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施工面积10747.9万平方米,增长6.1%;竣工面积3811.3万平方米,增长8.1%。
建筑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8.8万元/人,比上年增长1.1%。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其中,工业投资1680.2亿元,增长11.1%;服务业投资1621.5亿元,增长22.1%。
服务业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81.5亿元,与上年持平。
全年新开工项目(不含房地产)3579个,比上年增加44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4个,比上年增加43个;新开工项目本年完成投资1761.0亿元,增长18.6%,增幅高于全市投资2.5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9.9%。
五、国内贸易消费市场保持平稳。
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4.2亿元,增长13.1%。
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是拉动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实现零售额1658.7亿元,增长13.7%,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0.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亿元和131.3亿元,增长2.9%和5.9%。
2014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实现零售额1046.0亿元,增长14.7%,从商品类别看,文化、体育和娱乐类消费快速增长,全年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37.1亿元,体育及娱乐用品类实现零售额4.0亿元,分别增长42.0%、38.8%。
六、开放型经济出口贸易小幅回升。
2014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88.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出口213.8亿美元,增长5%,增幅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从出口国别看,对美国、欧盟出口呈现复苏态势,全年对美国出口46.0亿美元,增长14.9%,对欧盟出口36.2亿美元,增长5.6%,增幅分别较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和16.3个百分点。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出口31.9亿美元,增长26.4%。
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升。
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帐3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3%。
重大外资项目取得突破,全年新增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49个,其中超5亿美元项目4个。
引进了常高新健亚胰岛素项目、博纳高性能材料项目、威翔航空科技项目、武进区龙王生物科技香精香料项目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重大项目。
重点企业增资势头强劲,新增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增资项目18个,其中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3个。
全年新增1家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新增3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家外资功能性机构。
对外合作不断加强。
全年境外投资项目6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
全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3.2亿美元,其中离岸合同额1.5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2.7亿美元,其中离岸执行额1.5亿美元。
开发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4年全市开发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2.3亿元,完成工业投入1176.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42.7亿元。
全年实际到账外资26.3亿美元,新批协议注册外资25.6亿美元,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0个,其中制造业项目14个。
对外交往更趋活跃。
全年接待邀请外宾177批、1151人次,其中省部级以上外宾6批、108人次。
接待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32批、202人次,外国友好城市团组35批、205人次,外国记者1批、1人次。
2014年与德国埃森市、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市缔结友城获得全国友协批准,并与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市、丹麦兰讷斯市正式签署缔结友城协议书,获批友城累计达23个。
辖市(区)友城总数累计达15个。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交通运能稳步提高。
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89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8公里。
全年营业性客运量8477.8万人,货运量1.3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9%、11.2%。
公路客运量6777万人,比上年增长1.8%,公路旅客周转量42亿人公里,增长0.6%;公路货运量1.1亿吨,增长12.3%,公路货物周转量112.7亿吨公里,增长12.5%。
全年铁路客运量(常州站、戚墅堰站、常州北站)1344.2万人,增长10.4%。
常州机场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全年旅客吞吐量18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9%。
常州港货物吞吐量3314万吨,增长8.1%。
全市汽车保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87.3万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72.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17.1%。
通信行业基本平稳。
全年通信业务收入53.9亿元,比上年下降3.2%。
年末本地网电话用户144.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1.3万户,其中3G用户达到142.1万户,4G用户突破60万户;互联网用户数达159.4万户,增长13.7%,其中宽带网用户149.0万户,增长14.3%。
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旅游产业发展加快。
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4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亿美元,分别增长14.8%和13.0%。
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5001.4万人次,增长12.7%,其中国内游客4989.3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者12万人次,分别增长12.7%和9.5%。
环球恐龙城迪诺水镇、儿童乐园、东大门冒险港,环球动漫嬉戏谷嬉戏海,天目湖水公园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集散中心、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智慧旅游”一站式旅游网、常州旅游集散中心和常州智慧旅游一期项目建成投运。
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国家5A级旅游区2家,国家4A级旅游区1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2家,江苏省工业旅游点3家,江苏省自驾游基地6家;旅行社发展到129家,1家旅行社进入全国旅行社100强,2家旅行社进入全省旅行社20强;星级酒店发展到6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9家,四星级酒店24家。
八、金融业金融运行保持平稳。
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758.6亿元,比年初新增410.5亿元,增长6.5%;贷款余额4789.7亿元,比年初新增471.4亿元,增长10.9%。
全部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新增68.3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275.7亿元,与年初相比分别增长2.9%、15.0%。
年末全市融资性担保贷款总额112.4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14.6亿元,小额贷款公司人民币贷款余额114.2亿元。
保险业务稳定增长。
截至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65家,其中产险公司28家,寿险公司37家。
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135.4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寿险89.7亿元,增长13.5%,财产险45.7亿元,增长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