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sin(ϕω+=x A y 在物理中的应用
杭州外国语学校 高一(4)班 倪瑞祥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函数)sin(ϕω+=x A y 的有关性质,更好地理解初相、相位、周期、频率的意义;
2.初步认识函数)sin(ϕω+=x A y 在描述物理振动量中的规律,会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数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数学能锻炼人的思维, 更是学习自然学科的基础和工具。
函数)sin(ϕω+=x A y 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拟定在“函数)sin(ϕω+=x A y 与物理学中的振动量的描述”为材料,师生共同作些简单的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物理作些准备。
本课涉及简谐振动的的概念,属首次接触,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Ⅰ。
复习引入过程
1. 阅读课本P 60开头的一段话,引入课题。
2. 提问高一物理中“圆周运动”中学了哪些内容?(为下一步探讨作准备)。
(1) 何为匀速圆周运动?(出示动画1)
(2) 匀速圆周运动中涉及了哪些物理量?
(3) 一个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3. 提出课题: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质点)的位置如何用时间t 来描述?
Ⅱ。
讨论、探究过程
● 关于匀速圆周运动
1. 建立坐标系,设定有关常量:ωθ,,0r 。
2. 分析得出质点的纵坐标为)sin(0θω+=t r y
3. 与函数)sin(ϕω+=x A y 比照,指出数学中有关函数)sin(ϕω+=x A y 的性质的一些称呼(初相、相位、周期、频率)的合理性——即与物理现象的统一性。
4. 提出“振幅”一词在描述匀速圆周运动时“有点不合理”,由此引出简谐振动的概念。
● 关于简谐振动
1. 由匀速圆周运动描述简谐振动。
2. 指出简谐振动的物理定义. 研讨两种描述的统一性。
例举简谐振动的实际物理模型。
(出示动画2)
3. 讨论一些简谐振动的基本特性。
4. 探讨简谐振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 一个思考题的讨论(课本P .91的33题)
题目:如图,弹簧挂着的小球作上下振动,时间)(s t 与小球相对于平衡位置(即静止时的位置)的高
度)(cm h 之间的函数关系是)4sin(2π
+=t h ,),0[+∞∈t ,以t 为横坐标,h 为纵坐标,画出这
个函数在长度为一个周期的闭区间上的简图,并且回答下列问题:
(1) 小球开始振动时(即)0=t 的位置。
(2) 小球最高、最低点与平衡位置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3) 经过多少时间往复振动一次?
(4) 小球每1s 能往复振动多少次?
并补充二问:
(5)小球从起始位置到运动到1=h 处所需的时间是多少?其中最短时间是多少?
(6)小球在振动时,在1=h 处的速度是最大速度的多少倍?
● 备用问题
单摆中的小球所作的运动是一种简谐振动吗?为什么?
Ⅲ。
小结
Ⅳ。
课后作业
1. 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x 轴上的射影点是否在作简谐振动?为什么?你能推广这个结论吗?
2. 作简谐振动的物体从平衡位置运动到位移为振幅的一半处(第一次到)所需的时间为一秒,求
这个物体的振动周期。
3. 作简谐振动的物体从平衡位置运动到速度为最大速度的一半处(第一次到)所需的时间为一秒,
求这个物体的振动周期。
本课备注:
做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做好教学目标分析,寻找一个好的探究材料,还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情境创设,注意细节处理,把学生的课堂思维激发到最佳状态。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本节课选取了“用函数)sin(ϕω+=x A y 来描述物理学中振动量”作为探究的主题,基本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既对数学中函数)sin(ϕω+=x A y 的初相、相位、周期、频率作了实实在在的物理意义解释、又对物理学中的简谐振动作了简单、初步的数学研究,某种意义上填补了数学和物理的“中间空隙”;能帮助学生提高数理综合分析的能力,为将来学习进一步学习物理打点基础。
作为一次尝试,限于水平,本节课中,肯定会有诸多不足和缺陷,恳请各位同仁多多赐教!
(电邮:nir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