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徽州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徽州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徽州历史文化名村—雄村徽州歙县雄村,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古村,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

雄村依山傍水,自晋即有多姓居住,每姓各自散占一处,后渐集居。

有宋时期,洪氏兴旺,曰“宏村”,至明末渐衰,没落于清。

明中叶曹氏兴旺,清则更盛,曾曰“雄川”、“雄溪”,古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故名雄村。

曹氏人才辈出,科甲联缨,官宦不断,谓之歙地第一文化古村,宰相故里也。

一、地理概要雄村之北有座大山,名城南山,拱卫徽州府歙县城南。

雄村之南有条大河,名渐江,环抱雄村大半个村庄,从村左侧向东汇入新安江。

从易理上讲,城南山又称天马龙,山脉向南缓缓延伸至渐江边止,龙脉雄厚有力。

城南山右翼有座芙蓉山,紧随龙脉延绵渐江,名“护山”,环抱雄村,又曰“案山”。

芙蓉与城南山脉之间有一小溪,即祖山的沙水,俗称腰带水,环抱雄村,流入渐江。

雄村就座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

雄村离歙县15里,从县城由北向南有条曲径小路直达雄村,一色青石板砌成,由清户部尚书曹文埴之母朱太夫人捐资建造,雨后即干。

小路两侧高山峻峭,沿路摩岩石壁雕刻九处菩萨庙,是路人赏鉴的佳景。

三里一亭、五里一舍,可供行人避雨休息,风景十分优美。

走出山谷,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雄村田园和村庄呈现在眼前。

距村一里建有“下马亭”,重修后俗称“新亭”。

亭内三面有青石砌成的美人靠,供行人息足。

亭傍立有一碑,雕刻“满汉不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十二个大字,路人到此步行进村。

乾隆以后,徽州的新任官吏,须到雄村拜访后方可上任。

由此可见,旧时雄村是何等的尊贵和显赫。

雄村村口有“主事坊”和“一品坊”二座高大雄伟的古牌楼,上面刻有雄村曹氏家族显贵官宦的人名和职务。

村内庐舍栉比,巷道纵横,形成八卦阵状,划分东南西北中五隅,只有西隅一口进出,通往歙城。

由于村内道路四通八达,横直相接,似蜘蛛网络,陌生人进村往往会莫辨东西,甚至返回原地,久久走不出来。

村中最高处为中隅,指挥四隅互相接应,能抵御外敌和盗贼。

隅与隅之间有园拱门分界。

每隅都有青红黄白黑五色旗帜一面,平时插入本隅旗杆墩中,每年举行一次赛旗活动,十分动人。

村中有一较大的蓄水池塘,四周用石条和石块砌成,南有石栏供赏观者休息游玩,也可供闻人达士垂钓。

池塘外观形似“火”字,象征火被水淹之意,故名“火字塘”,俗称夏公塘,是为雄村防火之用。

因其容量较大,可供大半村民饮用。

除此之外,具有蓄水防火之用的池塘另有14处,防旱蓄水灌溉的池塘20余处,其中3处小型水库,还在西溪建有5处碣,能自动流入稻田,村外两大片庄园和山地,足够村民衣食内需。

雄村地形险峻,田野腹地辽阔,扼其要冲,易守难攻,退有新安江水路直达杭州,守有崇山峻岭可以周旋,兹为兵家藏龙卧虎之地。

故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情报机关军统局局长戴笠将军选中雄村,创办了七期中美合作训练班(旧址仍在)。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备战,上海三线厂也搬迁雄村(现房屋仍在),后又迁走。

二、古建筑雄村古建筑很多,简要概述如下:1、雄村各姓祭祖的宗祠、宗厅、宗堂共十二处:曹氏“一本堂”和“孝思堂”宗祠两处。

洪氏宗祠两处。

曹氏“崇德报功祠”官祠一处。

曹氏“余庆堂”庆典厅一处。

项氏厅一处。

汪氏厅一处。

李家厅一处。

朱家堂一处。

曹祥“都宪公祠”和曹楼“大参祠”功臣祠两处。

2、社屋两处:曹氏“雄村上社”社屋和洪氏社屋。

皆为旧时百姓祈求天地神灵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拜之处。

3、牌楼、牌坊七座:主事牌楼、一品牌楼、慈孝牌楼、冠英牌楼、崇报牌楼、曹氏宗礼公墓道坊、钱包氏守登仕郎墓道坊。

牌楼为四脚两层,牌坊为两脚一层。

4、皇帝特殊恩赐府第五处:曹振镛宰相府、曹楼学宪府、曹学诗进士第、曹城太史第、曹坦柱史第、曹墅光禄第。

5、东西两大花园:明代曹祥家花园,在村西,名八角亭;清代曹文埴家花园,在村东,名非园。

6、村周边寺庙四处:小南海“星岩寺”、翠微山“壹恣寺”、竹山“慈光庵”、芙蓉山“慈福庵”。

7、村路口都建有土地庙,共五处,都建在村路口,:供百姓四时八节祭拜,保佑地方五谷年年丰登,百姓岁岁平安。

8、庙宇四处:大圣庙、李王庙、太子庙、关帝庙,每年要举行一次游菩萨活动,十分热闹。

9、古桥五座:朱家桥、明代西溪桥、清代深坑桥、东山桥、庆歌桥。

10、古树十棵:古樟6棵、梓树2棵、雾枣树2棵。

11、古民居:过去,雄村的民居大部分是明清两朝的房屋,少数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可谓举世无双。

因房屋陈旧等种种原因未能妥善保护,有拆迁、有倒塌、有火焚,如今这类现象仍有发生,令人执腕惊叹,甚为可惜。

据估计,目前仍有明代古民居四幢、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五十幢,其中少数很难修复,大部分仍有复修保护价值,迫切需要政府有关部门重视,配合当地百姓做好复修工作,积极保护现有古建筑。

12、余庆堂:原名南厅,修建后俗称新厅,兹为雄村曹氏家族缅怀先祖集体团拜,以及曹氏家族的大型庆典和接待外宾,包括学子登科及第报喜迎接的一处公共场所。

余庆堂是雄村独有的古建筑。

大门前有牌楼,牌楼前有一屏高大的照墙。

牌楼左上侧刻有雄村曹氏部分进士年间名录,正面和背面刻有官宦任职的概要。

穿过牌楼,是一座三孔平桥,名金水桥,左右是石砌的方形护栏池塘,桥头两只明代石狮分东西守卫着曹家大厅。

走上三梯台阶,是两层式的五风楼,楼下是大门,两侧走廊用青石柱顶着。

再走五梯台阶,就是大厅。

厅堂掛满珠灯,有千斤缸之大,可燃两百只小红烛。

再向里走数十梯台阶即是后进,并有楼上。

每年春节,大厅正堂要掛曹氏祖宗容像,供曹氏族人团拜,直到正月十八才收容。

每年秋冬要举行宴会,凡曹氏男丁满十六岁都有资格赴宴,席间各领一份糕点回家。

13、崇德报功祠:即官祠、官厅,简称崇报祠。

祠前立有牌楼,正面刻有大中丞、学宪、传胪名录,背面刻有中举和进士及第名录。

祠内分为三进,后进是寝室。

内建花台、水池、假山,奇花异石,十分美丽雅致。

在职曹氏官吏,凡有政绩,于国有功,于民有德,于乡有惠者去世后,其灵牌神位方可入官祠寝室内安置,以树端正之风。

入寝室者堪称人臣楷模,专供后人崇拜瞻仰,鼓励曹氏后裔向先贤学习,要以端正之风报效国家、体恤民情、施惠百姓,才能无愧为曹氏子孙。

14、竹山书院:竹山书院俗称文会。

文会是雄村曹氏最高领导机构,由雄村曹氏家族公选耆老硕德、资历深厚的文人组成,管理和处理整个雄村的一切大小事务。

竹山书院由书院、文昌阁、桂花圃三大部分组成的园林式古建筑群体。

进书院游览不需走一步雨路,累者可在曲径小路边的美人靠上休憩。

院内每一空间置有不同的奇花异石,假山、花台、石桌、石凳,伴池、小桥、曲水游廊画龙点睛,充实了许多景色。

每间房内外都置有古色格子窗户,文人能在室内观赏内景,亦可眺望窗外万态美景。

书院门口是渐江,江边有石条砌成堤坝,约里许。

坝边有石栏护卫,内外各植一排桃树,桃花坝由此得名。

沿江水边栽植一路杨柳,保持水土。

桃花盛开时,一字长蛇阵,如十里红云,桃红柳绿,十分耐赏。

石栏内傍有条石子花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鹅卵石砌成108朵形彩各异的花卉,游人沿路观花,兴趣倍增,恰似世外桃源。

书院并非读书识字的学堂,它是供各地大文豪来书院讲学,融全国各地人文会萃、文化交流的中心,为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处公共场所。

三、文化教育雄村曹氏历代重视文化教育。

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祥曾在遗书中首先倡导创办竹山书屋,后因经济拮据未能如愿。

清康熙年间,号称四大盐商之一的曹世昌先生,耆老硕德,藉于讲诵诗书,合族之意建立文社,因积虑有日未获鸠工,故易篑之夕申命二子。

因此,斡屏昆季继父之志,引领全体曹氏族人,建文阁、创书院、修社祠、筑园亭、植花木,不遗余力,终于乾隆廿十四年春,竹山书院造成,自此成为文化交流中心。

除竹山书院外,雄村尚有很多私塾学堂。

自明代到民国,都有学堂供百姓读书。

家世好的聘请名师在家任教,然后再入郡学。

清代曹文埴一家,就有两处学堂供子女读书,分为上学堂和下学堂,今旧址犹在。

民国期间仍有七家私塾学堂。

解放初期,雄村有一百多位教师在各地任教,终身奋斗于教育事业,许多成了优秀模范教师。

辛亥革命后,雄村曹文波先生,受大教育家陶知行先生进步思想的影响,弃业回家兴办学堂,在竹山书院内创办了私立国民竹山小学,亦称文波小学,后为雄村小学。

在教育过程中,他彻底废除封建社会中的八股科举制度,极力推行“人人平等、不论男女”的新学制,家族下人,地方上的小姓、尼姑等穷苦贫民均可入学,并亲自登门动员劝说他们来校读书识字,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入学。

曹文波先生终身奋斗于教育事业,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直到1956年退休回家。

由于风雨侵蚀,古建筑难免受到损坏,他年年维修加固,书院至今才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全国尚属罕见,列为国保单位。

在旧社会,雄村用于公共处所的管理和维修费用,族中有公益山场、田地出租,用收取的租金开支一切,直至民国时期,不要百姓一分钱。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1、正月闹花灯;2、端阳节跳钟馗和钟馗嫁妹舞。

3、六月保安膳会,游菩萨、送瘟神。

4、中秋节游龙活动,有约龙、布龙和草龙。

5、九月重阳节骑马游菩萨。

6、摆地戏,小人开脸化装穿戏衣,站在大人肩膀上唱戏,沿村道一面游一面唱戏。

7、闲时义务演老徽剧戏,徽剧起源于雄村。

乾隆年间,曹文埴带着徽剧团庆升班进京演出,深得皇上赞美,留京续演,经过多年演变,成了后来的京剧。

曹瑾先生著有徽剧庆升班进京演出始末。

8、雄村有两班乐队艺人,一班由吴、鲍两氏组成,另一班由项氏组成。

解放后,吴、鲍两氏艺人均到合肥参加比赛,荣获全省第一,回来后陆续加入市县各剧团工作。

每逢人家喜庆,都要聘请乐师到家中吹打,拉琴、唱戏,热闹一番。

9、做祭,即操祭。

10、团体聚会活动多样化,有文会、竹山书院、崇报祠、余庆堂、孝思堂、一本堂、都宪祠、大参祠、承周膳、文注膳、咬城膳、增福膳、传芳会、忠义会、远山会、雄村上社、余星会、太子会等许多团体活动。

六、科甲联缨明清两朝,雄村曹氏科甲联缨,代不乏人,由科目或举荐出仕的大小官吏和吏治将才二百余位,有文化的廪生、庠生、监生、太学生、国学生、郡学生等芸芸众生不计其数。

全村仅有几户务农种田的,也能书写简单的收据和凭证,大部分以经商为主。

明清时期,雄村科举进士和贡进士46人,举人15人,共61人,其中殿试二甲第一名曹文埴,会试会魁一名曹城,廷试第一名曹懋忠、第五名曹蓼瑞,学政5人,主考、同考4人。

七、雄村曹氏明清时期官宦名录明资政大夫、大中丞曹祥;明奉政大夫曹文修;明知州曹士鹤;明文林郎三县知县曹椅;明兵部主事曹深(参刘瑾);明亚中大夫、提督学政、参政、布政使曹楼。

清大柱国监察御史曹坦;清朝议大夫宣化知府曹元瑞;清御史曹锡宝(参和坤);清江南才子、知县曹学诗;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顺天府尹、传胪曹文埴(谥文敏);清荣禄大夫、吏部左侍郎、提督、顺天府学政曹城;清奉直大夫、光禄寺典簿曹墅;清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副首军机大臣、国史馆总裁曹振镛(谥文正,入贤良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