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上课外古诗词十首》PPT课件
《上课外古诗词十首》PPT课件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 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 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 ,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 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 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 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 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 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 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 “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 出温诗原意。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 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
二.整体感知 读懂诗意
1.注释 ①征铎(duó):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②檞(hú),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
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 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 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 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 情感上的共鸣。
yì hè dān xiǎn
刈 饷
·荷
·箪
g
·
zhu bǐng bì
yà
ó
n
··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哪一幅画 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
两幅画面
画面一:烈日割麦
画面二:抱子拾穗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 西祁县)人。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温彦博,我国古代 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 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 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 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 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 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 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 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 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 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 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 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 、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 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 、“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 “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 ,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 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 ,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 “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 “惜”字的用法正同。
这一层交代了人物、环境、心理,表现了劳动
人民的 艰辛。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 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 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 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 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 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 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 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 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 ,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 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 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 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 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 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 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 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 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 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 句。
刘方平
作者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 多。但他的这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 在当时独具一格。
月 夜 ( 刘方平 )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 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 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 星都已横斜。
这一层写拾穗,从肖像、语言,突出生活的悲惨。揭示了 赋税的繁重。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 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 作者怎样的感情?
惭愧,谴责自己;
对统治者的批判;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结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
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 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 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 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
3、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我们可以
看出什么?
矛盾心理
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 炎阳灼晒,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 ,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 的一种反常心理,天热却希望晚点黑,耐 人寻味,更令人心酸不已。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 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 "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 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 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 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 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 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 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②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 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 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 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 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 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 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 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 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 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 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
2、 默写全诗。
3、 《月夜》的作者是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但这首小诗却写得别具 一格,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其诗歌风格。
示例1: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 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注重明暗对比和构图,富有画意,语言 平实清丽,淡雅隽永。
示例2:后两句俯视写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 之信息。“新”与“偏知”呼应,蕴含了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 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欢愉之感,新颖、细腻、独到、富 有生机和情趣。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月夜》末句中“虫声新透绿窗纱”,写敏感的虫儿首 先感知到春天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春 气暖,虫先知,诗人在“新透窗纱”的虫声中感到春天 的来临,感受细腻敏锐,贴近生活,富有哲理,落笔 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 异曲同工之妙。
1、《月夜》的作者是( 唐 )朝的( 刘方平)
说说“新”字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
这个“新”字写出了敏感的虫儿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 的气息,从而发出了第一声鸣叫,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 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
北宋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 际上刘方平在他之前就在《月夜》中成功地表现过这 种诗意体验,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3.分析:“檞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
“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 关系。
檞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 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檞树很多。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 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 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本诗前两句在 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 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表现出月夜的静寂,其作用是 衬托虫鸣声的清脆欢乐以及给人的心灵震撼。
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 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 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 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 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 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