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课后作业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课后作业

15 短文两篇方案1:部分习题来自《点拨》积累与运用1.〈新题,考查形式新〉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独处幽居处世判事设身处地处境危险B.难兄难弟千金难买难逃法网遭遇诘难C.强词夺理强人所难牵强附会富国强兵D.曲解其意委曲求全曲高和寡曲径通幽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开卷有益豁然贯通提炼B.味同嚼蜡不求甚解逻辑C.强人所难能言善辨咀嚼D.滥加非议吹毛求疵狡黠3.〈石家庄外国语附中模拟改编〉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的这篇文章写得枯燥乏味,让人读过之后味同嚼蜡。

B.随成功而来的是挑剔,有时甚至是吹毛求疵的关注。

C.广大网友对“假驴友行乞”的事件义愤填膺,纷纷谴责这种行径。

D.中学生需要广阔的视野,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文化活动,这样才能开卷有益。

4.〈江苏启东中学改编〉将下列内容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正确的选项是()博览群书是读书的一大要诀。

,可以让我们知悉社会的变迁、民族的盛衰、政治的演变,更新自己的观念;,可以让我们了解名人身处逆境奋发图强,振作自己的志气;,可以让我们体验事物的因果、世道的艰难、沧桑的演变,增加自己的阅历;,可以让我们怡情养性;读歌赋,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变得高尚……①读小说②读诗词③读历史④读传记A.①③④②B.③④①②C.③①④②D.④①②③5.〈乐山中考节选〉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三则关于“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材料一:近年我国国民电子阅读情况调查表时间内容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电子阅读运用率% 32.838.6 40.3 50.1材料二: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阅读载体也多样化,我国国民对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长略有减少。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比2012年减少了1.95分钟。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钟。

材料三:上海市的调研显示,58.22%的青少年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

青少年青睐纸质图书的主要原因包括“阅读习惯”“需要深度阅读”“为了收藏”“内容查找方便”“需要记录或做读书笔记”等。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该怎样处理“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五、1.A 点拨:A项中的“处”都读“chǔ”;B项中“难兄难弟”中的“难”既可读“n án”,又可读“nàn”,“遭遇诘难”中的“难”的读音是“nàn”,“千金难买、难逃法网”中的“难”的读音是“nán”;C项中“强词夺理、强人所难、牵强附会”中的“强”的读音是“qiǎng”,“富国强兵”中的“强”的读音是“qiáng”;D项中的“曲解其意、委曲求全、曲径通幽”中的“曲”的读音是“qū”,“曲高和寡”中的“曲”的读音是“qǔ”。

2.C 点拨:C项中“能言善辨”中的“辨”应是“辩”。

3.D 点拨:“开卷有益”,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有收获。

这里指的是“文化活动”,与语境不符。

4.B 点拨:根据搭配习惯是否合乎逻辑来选择,从“知悉社会的变迁、民族的盛衰、政治的演变”中可选择“读历史”,从“了解名人身处逆境奋发图强”中可选择“读传记”,从“体验事物的因果、世道的艰难、沧桑的演变”中可选择“读小说”,从“让我们怡情养性”中可选择“读诗词”。

5.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阅读已成为阅读的重要方式,我们要适度利用。

但是,我们依然要重视阅读效果最好的纸质阅读。

方案2:部分习题来自《典中点》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狡黠(xiá)矫正(jiào)统筹(chóu) 藻饰(zǎo)B.独处(chǔ) 劝诫(jiè)诘难(jié) 要诀(jué)C.曲解(qū) 蒸馏(liú)暂时(zhàn) 滞碍(zhì)D.豁口(huō) 傅彩(fù)阐证(chǎn) 涉猎(shē)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伊朗到底是否在发展核武器的问题上,西方国家高谈阔论,但最终也没证实伊朗的非理性行为。

B.他三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学习成绩当然要比别人好得多了。

C.读一些只要你“不求甚解”的书,你用了“熟读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费。

D.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B.山路崎岖,很不好走,可我不相信自己还走不过这个背着三十斤东西的山村女孩(她才只有十四岁)。

C.麦收之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D.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香梨啊……走到哪儿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儿。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②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③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④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⑤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A.①②③⑤④B.①③②⑤④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④⑤①5.对《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比较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是谈读书的,前者是一篇随笔,后者是一篇杂文。

B.从思想内容上看,前者谈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给人以哲理启示,鼓励人们去读书;后者从“不求甚解”的本义入手,主张读书应求大意要髓,在于会意。

C.从论证方式上看,前者是驳论,后者是立论。

D.前者语言精辟,运用说理比喻;后者多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层次分明。

类文阅读(10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赵畅①在犹太民族,母亲常常把蜂蜜抹在《圣经》上让孩子去舔,使他感觉到书本是甜的,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犹太民族每年人均阅读64本书,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犹太血统的占了近1/4。

可见,以读书为乐已经深深融入犹太人的血液里,也使他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光芒四射。

②的确,读书需要兴趣,但是,单单有兴趣,读书未必一定有收获,关键得读好书。

读书是要为自己的人生准备“压舱石”——诚如空船航行时,为防翻船须备“压舱石”一样。

读书该选择怎样的“压舱石”呢?或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人文学的经典作品必是“压舱石”的精髓。

因为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的原创性,大都蕴含在经典作品之中。

如果说读书使人渐由蒙昧走向文明,那么阅读经典便可有效缩短这中间的距离。

比如阅读历史,不仅让读书人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历史学看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之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

唯有常读经典,多读经典,才能驱使人们培养理想情怀,树立凌云之志。

这便是经典的“压舱石”效应。

③阅读经典,还需有与经典相匹配的阅读方法。

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的十字镐和熔矿炉都准备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作品的深意,他的语言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那么,你的十字镐便是你自己的专心致志的态度,你的熔矿炉便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

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采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④读书绝无止境。

以智慧闻名于世的苏格拉底,在70岁时还自认为什么都不知道。

这固然是他的谦逊,却更是他的智慧。

不论是谁,若想懂得自己生活的世界,哪怕一点点,就应保持永不枯竭的读书热情,让属于自己的“压舱石”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大脑。

⑤让心灵俯就经典,让经典滋养灵魂,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

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就能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6日,有删改)1.“压舱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请概述本文的三个分论点。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除引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哪个材料可以用作第④段的道理论据?为什么?(2分)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②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字词句段·逐点练1.B 点拨:A项中“矫”应读jiǎo;C项中“暂”应读zàn;D项中“涉”应读sh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