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一针疗法《灵枢》诠用介绍(Glen Shan整理)
一针疗法《灵枢》诠用介绍(Glen Shan整理)
续活动肩部,一般留针30-45分钟。 Nhomakorabea后溪
80
针同侧束骨。
82
针腕骨
82
针百会、神庭等穴。针后在风府穴点刺出血,并以黄连温胆汤加醒脑开窍之牛 黄内服。
84
针人迎
85
针人中,一、横穿人中沟,从人中的一侧进针,另一侧出针;二、朝鼻中隔方
向斜刺,以病人眼中流泪为度。进针时均应让病人配合腰部的活动。针刺人中 87
43
急性腰扭伤。腰部脊柱正中在督 脉循行线上的扭伤
44 腰部正中督脉线上的扭伤
45 腰正中扭伤
46
腰椎的右侧相当于夹脊穴处腰部 扭伤
47 右侧距腰椎一巴掌有于之腰扭伤
48
腰部正中即督脉的腰扭伤和各种 腰痛
49 腰椎一侧相当于夹脊穴处的疼痛
50
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距离腰 椎三指左右附近的疼痛。
51
五脏病首取背腧穴或原穴,也常
69
用募穴。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 使用。邪闭五脏出现神昏者,当
刺井穴,欲调五脏之气,当取营
70 肺脏病
71 肝脏病
72 脾脏病
73 肾脏病
74 心脏病
75
六腑病首取下合穴,也常用背腧 穴。
76 口苦
77
胃病、呕吐、反胃等一切胃病 (胃炎、溃疡、痉挛等)
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脱肛
序 号
疾病
1 眩晕病、美尼尔氏综合症
2 小儿久泻不止
3 低热,35.5℃
4 胆道蛔虫发作而剧烈腹痛
5 急性腰扭伤
6
坐骨神经痛久治不愈,头部怕冷 怕风
坐骨神经痛(疼痛与天气变化不
7
大,显然非风寒湿邪所致。病在 太阳少阳两经,痛则心烦,显系
肝胆气郁外窜胆经所致。)
8 头顶痛
肚子一痛就想大便,大便后疼痛
9 缓解,左下腹痛,并且怕生气,
膈,而不是胃气上逆。
97 呃逆。
98 尿毒症换肾后呃逆不止。 99 急性胰腺炎
100 支气管哮喘
101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 疹、等其他过敏性疾病
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疼痛部位在
胸骨上、中段的后方(胸骨后疼
痛),有时可稍偏左,也可较为
广泛地涉及心前区大部,少数病
例疼痛部位可在胸骨下段,甚至
在上腹部,疼痛可放射至左肩,
的摩擦音,活动过度膝关节会肿
腓肠肌痉挛,小腿抽筋。此症多
54 由气血不足,寒湿侵袭或局部肌
肉过劳所致。
55 癔病性失语。多见于青年女性.
病在心针大陵(心包代君受
邪),病在肺取太渊,病在脾针
太白,病在肝针太冲,病在肾针
56 太溪。上焦和中焦的脏腑病(如
心肺脾胃肝胆)可治膏之原鸠
尾,中焦和下焦的脏腑病(如脾
78 等一切肠病(急慢性肠炎、阑尾
炎等)
79
淋证、癃闭、遗尿、尿失禁等属 膀胱病
80 五脏六腑的急性病症
81 心梗
82 六腑病
胃脘痛,肚脐以上,剑突心口以
83
下部位的上腹部疼痛。多见于胃 痉挛、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
溃疡等。
84 急慢性胃痛
85 对胃痛伴有恶心呕吐者
86
所有的胃病,六腑病,所有的脾 胃病,不论其寒热虚实
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58 急性阑尾炎
59 合治内腑,六腑的下合穴
60 支气管哮喘
61 小儿高热惊厥
俞募穴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部
62
位,所以脏腑有病,就会在对应 的俞募穴出现反应。心肌梗塞在
上腹部疼痛,不少人误以为胃痛
小腹痛,有时牵及阴部及腰脊部
疼痛不适。疼痛以脐下关元为中
63 心,关元及肾俞按之虚软,迟脉
痛处又开始肿,每发则一月方
止,每年必发,少则一次,多则
数次,屡治无效。
18 眉棱骨痛
19 胃经浊热上攻所致的眉棱骨痛
20 上眼睑麦粒肿
21 下眼睑麦粒肿
22 麦粒肿遗留硬结半年余
风火牙痛,遇风发作或加重,遇
23
冷痛减,受热加重,或伴有恶寒 、发热等症状,多见于急性牙髓
炎与根尖周炎初期。
胃火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
87 脾胃虚弱,或虚寒的胃痛
88 胃痛或一切胃病
89 胃痛或各种胃病
90 上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的疼痛
脐周疼痛,即以双侧天枢穴为中
91
心的疼痛,属大肠病,应取大肠 的下合穴上巨虚。多见于各种急
慢性肠炎。
92
脐下疼痛,特别是以关元穴为中 心的疼痛,属小肠病
肚脐下腹部两侧是肝经所过,如 93 果两侧或一侧少腹疼痛,多与肝
53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肩胛区找到如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于皮肤,少则一两 个,多则数十个,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血变而
56
三棱针点刺中趾趾腹,一般在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也是血变而止。
57
脾胃积热,在其脾腧、胃腧、及足中趾腹点刺出血,隔日一次,另用吴茱萸调 醋贴足心涌泉穴,一日一换,再处清泻脾胃积热及软坚散结之汤药内服。
胃肝胆肾膀胱大小肠)可治肓之
胃腑病,大肠小肠病(肠中不
便),大肠病,肠胃病(气在与
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
下者,取之三里)。胆腑病(善
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
57 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
胃,胃气逆则苦,故曰呕胆。)
膀胱三焦(小腹痛肿,不得小
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
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
可缓解或消失。
临睡前将大蒜捣烂如泥敷于阳溪穴上,用胶布固定,翌晨醒来时牙痛已全消。 63
手太阳针后溪、足太阳针束骨.也可用落枕穴,中渚,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 66
针悬钟(绝骨)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缘。
67
对于久坐伏案,颈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的“颈项急”型颈椎病,用 之最宜。针束骨。
69
昆仑和腕骨治疗诸多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
105 慢性胆囊炎
106 痛经
107 急性扁桃体炎
108 美容、面部皮肤气色调整 109 保健
110 丑时失眠 111 丑时肩痛 112 丑时腰腿痛 113 丑时烦躁 114 寅时哮喘 115 寅时胃痛 116 寅时下肢木胀不适 117 变异型心绞痛 118 卯时肩痛 119 辰时下肢疼痛
120 辰时耳鸣 121 巳时头痛 122 午时心悸 123 午时哭泣 124 午时头痛 125 酉时四肢疼痛麻木加重
纤维环、关节软骨盘以及周围神经等组织、因直接和间接外力作用,或长期劳 70
损所致的各种损伤,常有针入病已的奇效。
取手太阳经穴后溪。
71
腕骨。对于用脑过度或肾虚症状较为明显的颈椎病针太溪,大钟。足跟腱中点 71
有明显疼痛点,按经络辩证分别用其他穴位,如果疼痛点不明确,又有活动障 碍,多用阳陵泉。
74
条口透承山。鱼际附近找到火柴头大小的条索状物,并有明显的压痛点。
或风热外袭所致的眉棱骨痛,一侧痛取同侧或两侧痛取双侧,先用拇指按压昆
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以活动疼痛处,按压约30-60秒,若疼 52
痛减轻,再行针刺,用提插捻转泻法。同时让患者继续活动眉部疼痛处,留针
30分钟。一般针后疼痛即能缓解,若缓解不明显,则属胃热上攻,起针后再针
同上,但针解溪,用泻法,并嘱其少食辛辣油腻之品。
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距离腰 椎一巴掌左右附近的疼痛。
52
距离腰椎更远的疼痛,一巴掌之 外。
膝骨关节炎,主要症状膝关节酸
痛,活动不灵活。特点是清晨起
床或久坐后关节僵硬疼痛,稍稍
活动才能行走,站立或行走过久
53 又觉关节疼痛需坐下休息,上台
阶费力,下台阶腿软,下蹲困
难,有时需要扶持才能站起,膝
关节伸屈活动时会听到喀嚓喀嚓
经有关。
妇科病人可见两侧少腹疼痛,但
也是多以左侧少腹为重,此与肝
气行于左有关。左侧的病痛多与
94
肝有关,当用常规治疗无效时, 结合脉证,此类病人多是胀甚于
疼,多有走窜或起包块,伴心
烦,左关脉大于其他部位,生气
时即加重者,属肝郁无疑。
95 膈肌痉挛、打嗝、呃逆、哕。
胃气上逆影响到心就会嗳气。见
96
嗳气必加菖蒲。膈肌痉挛的病位 在膈,所以呃逆的直接病机是动
33
颈椎病,颈项强痛,牵及肩胛及 上肢疼痛麻木者
34 颈椎病
35 肩周炎
50左右肝肾阴虚筋失所养,阳明
36
气虚筋失温煦,都会出现肩部的 不营则痛和活动障碍,肝肾阴虚
和阳明脉虚是肩周炎发病的内在
37 疼痛在肩髃穴处的肩周炎
38 肩周炎肩后疼痛 39 肩周炎肩后部牵及腋下拘紧疼痛 40 中风后手指拘挛
胸闷烦乱,坐卧不宁,每天必欲 走出家门数次,不论走多快多 41 远,都丝毫不觉得累,身体与病 前相比特别有劲。舌尖红赤,舌 苔黄厚而腻,脉数。 42 乳腺增生
作10余次,发作时疼痛甚剧。
解决方法
页码
痰饮眩晕,几副至一二十副苓桂术甘汤。灸几次百会穴即可解决。 五倍子研末温醋调成膏状,贴肚脐。(凡是小儿久泻不止,查看肛门不红者, 屡用屡效。) 艾条灸肚脐 指压胆俞穴 人中、后溪
引言
2
2 10 11
针睛明穴
11
柴胡桂枝汤
29
泻太冲
37
37
补太溪
38
补太溪,针中脘、内关、足三里
74
针三间,用针柄或火柴头或直接用拇指指甲在三间穴处向第二掌骨侧按压,可
以找到一个王不留行籽大小的显著压痛点,多数病人还有条索状物,用28-30号
0.5寸毫针(针太细了不行,疗效受影响),先向压痛点斜刺,穿过条索状物后 再将针直刺于条索状物和第二掌骨侧之间,同时让病人咳嗽和活动肩部,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