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复习(精)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复习(精)


3、工商业的管理 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工官。 (1)秦朝: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统一度量衡、货币,为工商业发展统一标准; 从秦律看,政府对经济生活控制相当全面、具体,管理已达非常 严密程度; (2)汉朝: 有专门对“市”的管理机构;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制度,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强化国家对经济 的控制。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A、历程:商周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官营 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时主要行业都收归官办。 B、历史地位:素称发达,冶金、制瓷、丝织等行业一直保 持世界领先地位。 C、手工业概况: ①冶铸业:汉代开始用煤炭做燃料;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畜力 鼓风——水排(东汉发明的水力冶铁工具) ②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开通丝绸之路,远销欧亚,中国被 称为丝国 ③ 陶瓷业:东汉制瓷技术成熟,烧出成熟的青瓷。
②西汉初年,推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③西汉汉武帝开始,儒家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2)专制: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新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大一统局面巩固, 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 (2)董仲舒发展:新儒学迎合了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 家统一的需要。 (3)汉武帝推崇。 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上,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扩大官员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 素质,巩固了统治基础。 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 提示:(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 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 缓和阶级矛盾。 (2)西汉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 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本质都是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注意区别 本质、目的不同表达),抑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 精神,违背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
2、文化:
(1)科技:造纸术(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东汉蔡伦 改进);农业(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医学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 学的基础,被后世誉为“万世宝典”) (2)艺术:楷书形成(钟繇) (3)文学:汉赋,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史记》 (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汉书》纪传体断 代史(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 (4)文字:小篆、隶书 (5)绘画门类的丰富。
C.民间手工业 ※中国古代的民间手工业主要包括哪两种经营 形式?其各自特点如何? ①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 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 民间消费的产品。
(三)商业:秦汉:商业的初步发展 1、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将抑商 政策改为宽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实行 “入粟拜爵”;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2、表现:
(1)“市”的形成和发展 秦代: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 交易 汉代:汉代乡村商业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城市有专门管 理机构,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 界限分明
(2)商业都会的掘起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A、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 都) B、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 C、其他“都会”城市:蓟、江陵、寿春、合肥、吴、番禺。 ——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 (3)对外贸易: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 商运活跃,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2)地方制度:汉初郡国并行;东汉变为州郡县三级。
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 结果: 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3)监察制度:刺史制 (4展 (一)农业 1、秦朝: ①在全国确立土地私有制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③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艰难。
东汉:公元25--220年,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洛阳。
简述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治上: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②统一多民族国家 形成并不断发展。 经济上:①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并初步发展;②经济发展 主要在黄河流域;③外贸开始:丝绸之路
文化上: ①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 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 儒家思想正式成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③ 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 成就领先世界。
5.特点: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 征商税;禁止对外贸易。
6.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①进步: 经济: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 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有利 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 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 ②局限: 瓦解;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的经 济因素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 治,违背了历史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例1:西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解释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有利于国 家巩固和专制统治,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 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董仲舒是在继承先秦儒学中“仁政”、“民本”等思想,兼采 阴阳五行诸子百家之说,建立起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适应了地主阶级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开始成 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为后世所效仿。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是新儒学思想基础。
二、秦汉的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2、汉朝:小农经济发展
(1)农业:
①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垄作法、代田法(赵过) ②生产工具:耧车、耦犁、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铁犁牛耕。 时 期 工具 特点和影响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铁农具和牛耕 赵过的耦犁;犁壁、耧车
耦犁
(4)修驰道、灵渠和长城 (5)实行暴政
①表现:赋税沉重;大兴工程; 严刑峻法;文化专制。 ②结果: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
2、汉朝:“汉承秦制”,调整巩固(表现): (1)中央官制:中外朝制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原因: 内容:汉武帝设“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 公九卿”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东汉光武 帝进一步扩大尚书台权力,尚书台成为中枢机构。
例2:“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 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 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 说 【解析】:大一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政治一统、思想一统和民族 一统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材料反映的是对儒家思想局限性的否定,因 此可排除A、B。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属于“大一统”学说。
重农抑商政策(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抑末)
1.历程: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概念: 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 想和政策。 3.原因: ①它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 建统治的需要。③目的:直接: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 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维护专 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制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巩固封建统治。 4.表现 ①重农: 奖励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②抑商: 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 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 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评价:
积 极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局面 2、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消 极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 制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
注:封建统治思想的演变 (1)治国思想变化:回顾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①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加强镇压,实行暴政;
◆特点: ①兼采各家思想(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
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唯心主义,带有神学倾向 ◆实质: 借助神权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 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作用: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 了关键性作用。
(二)汉朝: 1、思想:形成思想大一统局面 (1)汉初无为而治,经济得到恢复 (2)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体系。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 想控制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主张: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理性思考: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有以下四个特点: (1)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黄河流域,政 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结合得较为紧密。 (2)以农业为代表,从“耕”到“播”的农业生产 工具和生产技术得到发展和推广。 (3)与西北地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日益频繁。
(4)开始出现以陆海“丝绸之路” 为主的对外贸易。
【时空穿梭】
一、朝代更替:秦汉时期(公元前3C到公元3C) • 第一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即公元前3 世纪),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 第二阶段:汉朝(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