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
第15课辛亥革命
(对应学生用书第114〜115页)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
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
律,人权尽为侵削”。
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
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
材料说明()
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解析:A 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
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
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
2. (2017 •山东烟台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这一材料()
A. 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
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 “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D A项是同盟会成立的意义,错误;B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错误;C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错误;从题干中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
史打了一个句号,可知描述的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功
绩,D项正确。
4. (2017 •河南焦作期末)《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
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参加了。
”这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
B. 辛亥革命失败有其必然性
C. 地方乡绅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
D. 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
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 投机革命,使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而非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支持,故B项正确,A、C两项错误;政治革命促进农村大变革材料中无体现,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有限,故D项错误。
5. 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
A.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
C. 国民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 实行责任内阁制
解析:A 首先理解“约法本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性质。
然后据此分析选项可知:A项所述的内容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最能体现约法的资产阶级性质。
6.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B 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社会民众希望有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强权人物出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手握兵权, 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材料又说袁世凯上台“于法有据”是“选举出来的”,可见袁世凯上台是时代的选择,具有必然性。
7. (2017 •山东荷泽期末)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
所有卑贱、颓废……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
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解析:D 材料围绕“社会风俗人心”,强调“民众的体格、品格…… 提高了”,这属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变化,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8.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
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
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
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
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⑶ 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
依据材料三概括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这一制度在当时没有获得成功,原因结合材料一及所学从自身(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破坏)、历史(专制主义传统)等角度分析。
第(2)问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是责任内阁制,这个制度的进步意义是限制专制。
第(3)问结合所学可知,“最坏的时期”是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分析“原因”时注意“依据材料三” 的限制,不要罗列教材的观点。
答案:(1)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等。
(2)制度:责任内阁制。
意义:制约专制。
(3)袁世凯(或北洋军阀)。
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内地未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专注儒家著作,强调道德伦理;对西方事务不注重,中国缺乏学习外国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