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李智敏修改补充)(3)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李智敏修改补充)(3)


(一)抓对象(抓材料涉及的对象) (二)分主次(分清对象的主次) 有的材料不只提到一个人或 一件事,而往往牵涉到不少的人 和事。读材料时,就应懂得区分 材料中人物、事件的主次,因为 主要人物、事件常常就是立意的 最佳角度。把握了这点,也能做 到确切立意。如:
(例1)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 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 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 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 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 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 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什么叫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题意作文或后
材料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
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
立意、文体、标题 ”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它把
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
中到“材料”身上,让审题不是从“话题”出
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
放性。
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1、高度的开放性:“四自”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
2、严格的限制性:“三不”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注意:找角度尽量多找,但并非找出的所有角度 都能立意成文。事实上,从应考的实际来讲,还是要 扣紧材料的中心意义或者选择最能显示材料中心意义 的角度来立意为好。
例如:(2007全国卷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 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 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 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 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 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 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 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 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 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 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 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新材料作文 的
审题和立意
年份
1999年
2000年
广东卷作文题目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类型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诚信
心灵的选择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关系 语言和沟通 纪念 雕琢心中的天使 传递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1、供料题意作文的要求与话题作文的要求 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给出“话题”。过去的话 题作文以“话题”为范围,现在的作文以“材 料”为范围。 2、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 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所以试题要求一开始就 提出“全面理解材料”。 3、在试题要求中,特地提出“不要脱离材料 内容及其含意作文”的要求。考生的作文在材 料(内容或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范 围(内容或含意)之外就偏离题意。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情况
类型 年份 2006年 话题 作文 7 命题 作文 6 新材料 作文 5
2007年
5
8
5
例如:(2007全国卷甲卷) 阅读下面的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 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例2是借助对农夫这个艺术形象的揶揄来达到教育人的 目的的,是贬性材料。它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贪 婪要不得。这是材料的基本点,利用它,论题又可以 如此确立:小议贪婪的危害性。
此外,从农夫不听别人劝阻的角度,又可提取出 “不听正确意见”这个意义点。据此,论题又可以 这样确立:不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必将一事无成。 但万万不能大谈特谈农夫如何善于“替他人着想” 的可贵品质。如那样,不仅背离了材料的情感性质, 也违背了出题者命题的意图。 又如,上文提到的例1,它是一则褒、贬共存的材料, 既可以写成贬斥乌鸦的文章,又可以写成赞扬乌鸦的 作品。
新材料作文
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事实 新闻事件
来源
漫画 古代诗句、现代歌词 格言、谚语
单则材料
形式
多则材料
一.单则材料型:
(一)抓对象(抓材料涉及的对象) (二)分主次(分清对象的主次) (三)抓关键(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关
键句,比如议论句等) (四)辨是非(揣摩材料的情感倾向, 辨析事件的是非曲直) (五)查原因(分析事件的结果和可能 的原因;辨析人、事、物等诸方面的关 系等)
(例2)有一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 片贫瘠的土地,累死累活,收获甚微。天使可怜 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 跑一圈,他跑过的地方就全部归其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 来休息一会儿,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们都 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有 人告诉他,你到该往回跑的时候了。不然,你就 完了。农夫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 地。最后,他终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没 有了,土地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欲望使他失 去了一切。
这则材料出现了老鹰、乌鸦、山羊、 牧羊人和牧羊人孩子等5个“人 物”,但贯穿材料始终的只有乌鸦, 它是材料的“主人公”,是立意的 最佳角度。从这个角度,可以提取 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盲目 模仿”和“勤奋好学”等三个意义 点。
(三)抓关键(抓材料中的关键词、 关键句,比如议论句等) (四)辨是非(揣摩材料的情感倾向, 辨析事件的是非曲直) 从情感褒贬的角度看,命题人给的 材料有的是褒性的,有的是贬性的,有 的是中性的,有的是褒贬共存的。但不 管是哪类材料,命题者在出示材料时, 总会用明确的语句或褒贬的词语将其喜 怒哀乐之情蕴藏其中。审题时,若能分 清这一点,也能做到恰切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