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花病虫害

棉花病虫害

第五章经济作物病虫害棉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分布与为害棉枯萎病也叫萎蔫病、乌心瘟,是为害棉花的主要病害,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

枯萎病为害棉苗,特别是定苗以后,大量棉苗发病,萎蔫枯死,导致缺株减产,纤维品质降低,不少地区枯、黄萎病同株混生,产量损失更大。

症状棉花感染枯萎病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①黄色网纹型:病株叶脉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大部呈黄色网纹状,叶片逐渐萎蔫枯干。

②黄化型(见图477):叶片边缘局部或大部变黄,萎蔫枯干。

③紫红型:叶片大部或局部变紫红色,叶脉也呈紫红色,萎焉枯干。

④青枯型(见图478):叶片突然失水,叶色稍变深绿,叶片变软变薄,全株青干而死亡,但叶片一般不脱落,叶柄弯曲。

⑤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⑥萎蔫型: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

不论是哪种症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或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发病规律棉籽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菌源。

病株根、茎、叶、铃、壳等均可带菌传播,出苗后即可发病,现蕾前后为发病高峰,可成片死苗,甚至绝收。

连作年限长,土壤内菌量大,发病严重。

棉花现蕾前后为发病高峰期。

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季节,症状消退为隐症。

8月下旬到9月上旬发病幼稍有回升。

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并用精加工包衣棉种。

枯萎病、黄萎病混合发生的地区,提倡选用兼抗枯萎病、黄萎病的抗病或耐病品种。

(2)实行大面积轮作。

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提倡与水稻轮作,防病效果明显。

(3)认真检疫保护无病区。

无病区的棉种绝对不能从病区引调,严禁使用病区未经热榨的棉饼,防止枯萎病及黄萎病传入。

施用腐熟有机肥。

(4)用无病土育苗移栽。

没有无病土要做好苗床土壤消毒,每立方米用54.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4~5克兑水3~4千克,均匀喷洒。

(5)种子消毒处理:对外调的棉种或有怀疑的棉种,都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6)连续清洁棉田。

连年清除病田的枯枝落叶和病残体,就地烧毁,可减少菌源。

(7)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54.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天宝1500~2000倍液喷施或灌根;也可用54.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与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结合使用,54.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灌根、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喷雾,效果更显著。

图477 黄化型图478 青枯型棉花黄萎病分布与为害棉花黄萎病(见图479)是棉花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全国各主产棉区均有发生,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减产1~3成。

常与枯萎病混合发生,为害也较相似,统称黄、枯萎病。

症状田间现蕾前后开始发病,即病叶边缘失水、萎焉、叶脉之间出现不规则黄色斑块,逐渐扩大成叶脉保持绿色的掌状斑驳,似西瓜皮(见图480)。

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发展,不落叶或部分落叶,病株比健株稍矮小。

有的年份夏季久旱后暴雨,或大水漫灌之后,叶片突然萎蔫,似开水烫伤状态,然后叶片大部脱落,称为急性萎蔫型。

黄、枯萎病的区别:枯萎病叶脉变黄;枯萎病容易落叶成光杆;枯萎病株型矮缩节间变短,黄萎病稍矮缩;剖秆后枯萎病微管束变成深褐色,黄萎病为淡褐色;枯萎病现蕾期为发病高峰期,黄萎病发病高峰在8月下旬的花铃期。

发病规律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病的主要方式。

病株根、茎、叶、铃、壳等均可带菌,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能存活6~7年。

在连作年限长、土壤内菌量大的情况下,7、8月气温高低是当年黄萎病发病轻重的关键因素。

防治方法参见枯萎病。

图479 棉花黄萎病为害状图480棉花黄萎病病叶棉苗立枯病(Cotton seeding Rhizoctonia rot)分布与为害立枯病又称为烂根、黑根,是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南、北方棉区均有发生,可造成缺苗断垄,重病年大量死苗,造成毁种。

症状棉苗未出土前,常侵染幼根、幼芽,造成烂芽、烂种。

棉苗出土后,在接近地面幼茎基部呈现黄褐色斑点,日渐扩大,产生凹陷内缩,凹陷部因失水过多而成缢缩状,然后变成黑褐色腐烂(见图481),严重时可致枯死。

发病规律在北方棉区出土后遇到低温多雨时发病严重,在南方播种后时晴时雨发病重。

播种过早,病菌侵染时间长,发病重。

多年连作棉花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1)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

(2)秋季深耕,将带根残体翻入土壤下层,实行冬灌保墒。

(3)适当早间苗,勤中耕,尤其雨后及时中耕。

(4)药剂拌种可用95%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1.5克,80%多•福•福锌可湿性粉剂、54.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4~5克拌种。

或先用3份开水兑1份冷水(即55~60℃)浸种半个小时,然后用干棉籽重量0.5% 的苗病净、多菌灵等杀菌剂拌种。

(5)出苗后如遇寒流阴雨,苗期病害有爆发的可能,用95%噁霉灵可湿性粉剂兑水3000~5000倍液灌根;或80%多•福•福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4.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噁霉•甲霜水剂300~500倍液、15%噁霉灵水剂1000~1500倍液灌根或喷雾;或用碱式硫酸铜500~800倍液、代森铵1000~1500倍液、50%甲羟鎓水剂1000~1500倍液喷雾。

也可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50% 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68%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

图481 棉苗立枯病病茎棉苗猝倒病(Cotton seeding damping off)分布与为害猝倒病(见图482、483)是一种常见的棉苗根病。

我国南北棉区均有发生。

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发生尤其严重,常造成棉苗成片青枯倒伏以至死亡,对棉苗生长影响极大。

症状棉苗出土后,病菌先从幼嫩的细根侵入,在幼茎基部呈现黄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病部变软腐烂,颜色加深呈黄褐色,幼苗迅速萎蔫倒伏。

同时子叶也随着褪色,呈水渍状软化。

高湿条件下,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

与立枯病不同的是,猝倒病棉苗茎基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发病规律土壤中所存活的病原菌(卵孢子)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常借水流传播,高温高湿条件下,病组织表面所长出的病菌是再侵染源。

若土壤温度低于15C,萌动的棉籽出苗慢,就容易发病。

棉苗出土后,若遇上低温降雨天气,特别是含水量高的低洼地及多雨地区,地温低于20℃,发病就重,出苗后1个月内是棉苗最感病时期,其他苗病也容易同时发生,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

播前精细整地,降低田间湿度,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2)药剂防治。

每千克种子用95%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1.5克、每667亩用14%络氨铜水剂30~40克或用种子量0.2%的二氯萘醌拌种;也可用95%噁霉灵可湿性粉剂兑水3000~5000倍液灌根或淋湿;或每667亩用54.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40克,兑水25~30千克,均匀喷雾;或80%多•福•福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3%噁霉•甲霜水剂300~5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15%噁霉灵水剂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甲羟鎓水剂1000~1500倍液茎叶喷雾或灌根。

图482 棉苗猝倒病病根、病茎症状图483 棉苗猝倒病发病群体症状棉花炭疽病(Cotton anthracnose)分布与为害炭疽病是棉花苗期和铃期最主要病害之一,南北棉区发病均较严重。

重病年份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炭疽病病菌不仅侵染幼苗的根茎部,还能为害幼茎、子叶、真叶和棉铃,后期还可造成烂铃。

对棉花产量有直接影响。

症状幼苗出土后,在茎基部产生紫红色或紫褐色条纹,逐渐扩展成梭形病斑,中间凹陷,严重时失水纵裂,可使幼苗枯死。

真叶被害时,初生小黑色斑,扩大后变成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扩展较慢,边缘呈紫蓝红色(见图484),如气候干燥往往裂开,叶片破损不堪。

棉铃被害时,多在铃尖附件产生暗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褐色的圆形病斑,中间凹陷,严重时可以造成烂铃或成僵瓣。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残体及病铃上存活过冬,病菌致病温度较低,最适温度为18~19.5℃。

棉花苗期遇到连续阴雨、低温的气候条件,发病严重。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苗期多雨、春寒,因此炭疽病重于黄河棉区。

防治方法(1)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

(2)秋季深耕,将带根残体翻入土壤下层,实行冬灌保墒。

(3)适当早间苗,勤中耕,尤其雨后及时中耕。

(4)药剂拌种,可用95%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1.5克,80%多•福•福锌可湿性粉剂、54.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4~5克拌种。

或先用3份开水兑1份冷水(即55~60℃)浸种半个小时,然后用干棉籽重量0.5% 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拌种。

(5)出苗后如遇寒流阴雨,苗期病害有爆发的可能,用95%噁霉灵可湿性粉剂兑水3000~5000倍液灌根;或80%多•福•福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54.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噁霉•甲霜水剂300~500倍液、15%噁霉灵水剂1000~1500倍液灌根或喷雾;或45%代森铵水剂1000~1500倍液、50%甲羟鎓水剂1000~1500倍液喷雾。

也可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50% 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68%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

图484 棉花炭疽病病叶棉铃疫病分布与为害疫病(见图485、486)是我国棉铃上为害最严重的病害,约占棉铃病害所致烂铃总数的2/3以上,这是我国棉病发生的特点之一。

南北棉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严重时可减产20%~30%或更多。

症状多从棉铃基部或铃缝、铃尖先发病,最初出现淡褐色、淡青色至青黑色水渍状小病斑,不软腐,逐渐扩大到全铃变成青绿色或黑褐色油亮状,病健交界处界限不清。

降水高湿时,病铃表面可产生一层霜霉状物。

发病规律烂铃壳上的病菌在土中越冬引起下年侵染。

铃期天气多雨是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下部果枝上的棉铃,以及铃龄在30~50天的棉铃最易发病。

棉田多年连作、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氮肥过多、棉田密度大以及结铃期浇水多或遇连阴雨的棉田,铃病发生就重。

在华北棉区,一般8月至9月上旬是疫病的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1)合理施肥,氮肥用量不宜过多,增施农家肥和磷、钾肥;合理灌溉和排水,灌水时要细水沟灌;密度适宜,并且要精细整枝,及时喷生长调节剂,防止生长过旺。

(2)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收摘烂铃,可减少损失。

(3)药剂防治,在烂铃高峰到来之前,喷95%噁霉灵可湿性粉剂兑水3000~5000倍液灌根或淋施;或80%多•福•福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3%噁霉•甲霜水剂300~500倍液、15%噁霉灵水剂1000~15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1000~1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35%福·烯酰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均匀喷雾,或54.5%噁霉•福可湿性粉剂40克/亩,兑水25~30千克,均匀喷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