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故事
一、从兴趣入手转变原来的唱歌课形式
在我们农村,小学音乐课几乎就是“唱歌课”,也就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达到教学目的。
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
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教师不能够高高在上,身上罩着光环,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快乐的一天》这个课时,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我们老师能够一边扮演一个叙述小学生快乐的一天的演讲者,一边扮演小学生快乐的一天,学生边听边跟着老师叙述的在课堂上来表演,大家不分彼此,边唱边演。
伴着大家的表演,心情是多么的舒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课有兴趣。
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那就是让他在音乐课中感受到快乐。
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愉快教学”模式。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的挚爱中,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
因势利导地发挥音乐课本身就有的“愉悦”特性,课堂上出其不意地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创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我相信,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欢乐,才能真正学好音乐。
对学生音乐天赋的培养要在学生适当年龄开始。
所以,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更为重要。
农村有的学生在入学前,虽然对音高、节奏、节拍已具有一定的理解,但尚未经过听辩、比较等训练,所以在唱歌过程中时常会走音,节拍、节奏也不稳定。
在教学中就应针对农村低年段学生的特点,即时培养学生的音高、时值概念,使他们更好的协助以后的音乐学习。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在音乐教学中,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儿童的听觉水平。
所以,听觉训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不论是唱歌、欣赏、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都应在培养学生听觉感受性的基础上实行还能够利用动作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听辨水平。
例如我在高音区演奏时,要求学生做双手向上举的动作;在中音区演奏时,学生则双手放在腰上;在低音区演奏时,学生双手做下垂动作。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与教学交叉实行即巩固又发展了对学生听觉的训练。
马克思曾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就说明音乐听觉水平需要早期培养。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每一个音符、节奏型、乐句、乐段都能反映音乐的时间性。
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面对的就是节奏,所以,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而单调、乏味的节奏训练抑制了学生的兴趣。
首先展开各种听觉训练,让学生用耳朵听、去感知。
孩子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火车声:轰隆轰隆;钟表:嘀嗒嘀嗒;小鸡叫:叽叽叽叽;青蛙叫:呱呱呱呱;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
例:
心跳声:2/4
x x | x x | |
咚咚咚咚
大鼓声:2/4 x- | x- ||
咚咚
钟表声:2/4 x x x x | x x x x ||
嘀嗒嘀嗒嘀嗒嘀嗒
母鸡下蛋后: 2/4 x x x | x x x ||
咯咯嗒咯咯嗒
机枪扫射声: 2/4 x x x x | x x x x ||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熟悉的声音,在模仿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会一直很高,多次反复的练习,一些复杂的节奏就不知不觉中掌握了。
例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等。
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就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出发,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与声音的长短联系起来,让学生说出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分辨声音长短:如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爸爸打鼾声长、心脏跳动声短;猫叫声长、狗叫声短等等。
其次,通过爸爸打鼾声、猫叫声和心脏跳动声、狗叫声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理解。
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时值概念时,就能够自己去创编简单的节奏,小部分同学编创如下:
爸爸打鼾声:2/4 ×-| ×-|
呼呼
心脏声: 2/4 ×× | ××||
咚咚咚咚
猫叫声: 2/4 ×-| ×-||
喵喵
狗叫声: 2/4 ×× | ××||
旺旺旺旺
这些声音也都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所以创编时,节奏拿捏得很准,学生热情也高涨。
在这个听、说、做得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广大音乐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材料,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找寻更贴切的、鲜活的、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材料。
例如:在教学生理解音的高低时,我的做法是:准备七只透明的玻璃杯,杯里分别放入不同容量的水,(用筷子敲击时能发出不同的音高)。
上课时,我在桌子上把七只杯子一字排开,再拿出一根筷子,对学生说;“我们今天来找音乐!音乐就在这七只杯子里,谁来找一找?”学生觉得很新奇,都争着要来找音乐。
当几个学生用筷子敲击杯子以后,马上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杯子里的音乐怎么都不一样呀?”我因势利导说:“对呀,这七只杯子里住着七个不同的音符,它们的音高都不同。
”然后拿出写好音符唱名的卡片,边唱出音名,边贴在杯子上,再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唱一唱,学生跟我唱一唱。
就这样,利用身边最常见的物品,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到了音乐知识。
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寻找,生活中能够利用的资源还是很多的。
二、要注重创新水平的培养
音乐的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水平,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水平呢?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
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够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
”在音乐课中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选择简单而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易于创编的歌曲,利用让学生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