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冲六达 sì chōng liù dá解释:指四通八达的要道。
四不拗六 sì bù niù liù解释: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众人听得,尽拍手道:‘黄先生说得有理。
'一齐就去辨悟身边,讨取来看。
辨悟四不拗六,抵当众人不住,只得解开包袱,摊在舱板上。
”四通八达 sì tōng bā dá解释: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
形容交通极便利。
也形容通向各方。
出处:《子华子·晏子问党》:“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举例:滑台~,非帝王之所居。
★《晋书·慕容德载记》四通五达 sì tōng wǔ dá解释:四通八达。
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四停八当 sì tíng bā dāng解释: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同“四亭八当”。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举例: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四平八稳 sì píng bā wěn解释: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
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
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举例:总而言之,现在倘再发那些~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
★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四清六活 sì qīng liù huó解释:形容机灵干练。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何涛道:‘这几个都是久惯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却怎地也不晓事,如何不着一只船转来回报?不想这些带来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颠倒'”四海波静 sì hǎi bō jìng解释:比喻天下太平。
四至八道 sì zhì bā dào解释: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
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四山五岳 sì shān wǔ yuè解释: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
四战之地 sì zhàn zhī dì解释: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出处:《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后汉书·荀彧传》:“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四分五剖 sì fēn wǔ pōu解释:四分五裂。
形容分散,不统一。
四姻九戚 sì yīn jiǔ qī解释:比喻亲戚极多。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举例: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四方辐辏 sì fāng fú còu解释: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
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出处:《汉书·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四方之志 sì fāng zhī zhì解释:志:志向。
指远大的志向。
亦作“志在四方”。
四马攒蹄 sì mǎ cuán tí解释: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叫:‘小的们,拿绳来!'众头目即取绳索。
三怪把行者扳翻倒,四马攒蹄捆住,揭起衣裳看时,足足是个弼马温。
”举例:父女二人便把灯来照看,一齐动手,把那衙内同孙高、薛宝都洗剥了上盖衣服,连那两个亲随,都~,紧紧的捆了。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七十四回四面受敌 sì miàn shòu dí解释: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四肢百体 sì zhī bǎi tǐ解释:人体的各个部分。
泛指全身。
同“四肢百骸”。
四角俱全 sì jiǎo jù quán解释:比喻完美无缺。
四战之国 sì zhàn zhī guó解释: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出处:《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
”《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四海升平 sì hǎi shēng píng解释:升平:太平。
天下太平。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
”四肢百骸 sì zhī bǎi hái解释:人体的各个部分。
泛指全身。
四海飘零 sì hǎi piāo líng解释:四海:代指全国各地。
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
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
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四海一家 sì hǎi yī jiā解释:四海之内,犹如一家。
形容天下一统。
四海他人 sì hǎi tā rén解释:指没有亲戚关系。
四体百骸 sì tǐ bǎi hái解释:人体的各个部分。
泛指全身。
同“四肢百骸”。
四脚朝天 sì jiǎo cháo tiān解释:四脚:指四肢。
形容仰面跌倒。
也形容人死去。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叫声未绝,早被大鹏一嘴啄得四脚朝天,呜呼哀哉。
”举例:这完这句,便~,一声不言语了。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四亭八当 sì tíng bā dàng解释:亭、当:即停当,妥贴。
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出处:宋·朱熹《答吕伯恭书》:“不知如何整顿得此身心四亭八当,无许多凹凸也。
”ngì bìi sǎ bì s四百四病解释: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
泛指各种疾病。
四海九州 sì hǎi jiǔ zhōu解释:指全中国。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四冲八达 sì chōng bā dá解释:指四通八达的要道。
同“四冲六达”。
四方八面 sì fāng bā miàn解释:到处;各个方面。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岳禅师》:“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宋·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二:“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举例:多种族,如弟兄,~自由风。
★郭沫若《新华颂》四大皆空 sì dà jiē kōng解释: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
佛教用语。
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举例:胞胎浑沌,~,没甚姓名。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四海之内皆兄弟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四郊多垒 sì jiāo duō lěi解释:垒:营垒。
敌军四面逼近,形势危急。
也比喻竞争的对手多。
出处:《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四时八节 sì shí bā jié解释: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出处:唐·马总《意林》卷一引《隋巢子》:“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
”唐·杜甫《短歌行赠四兄》诗:“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四荒八极 sì huāng bā jí解释: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
四海昇平 sì hǎi shēng píng解释:指天下太平。
四面八方 sì miàn bā fāng解释: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四分五落 sì fēn wǔ luò解释:形容分散零乱。
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蓦闻人道,森森地唬得魂离壳。
全家眷爱,多应是四分五落。
”举例:霎时间大火竟起,烈焰飞天,~,都穿在大船内。
前后官船,一齐烧着。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四海皆兄弟 sì hǎi jiē xiōng dì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同“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不拗六 sì bù niù liù解释: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四书五经 sì shū wǔ jīng解释: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
指儒家经典。
《春秋》、《易》、《礼》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宋·朱熹著有《四书集注》。
举例:君子是只读~,做八股,非常规矩的。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四纷五落 sì fēn wǔ luò解释:形容分散零乱。
同“四分五落”。
四海鼎沸 sì hǎi dǐng fèi解释: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
形容天下大乱。
出处:《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