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工程总论 第1章

交通工程总论 第1章

1983年,美国交通工程师协会《会员指南》的定义: 交通工程学是运输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到规划、
几何设计、交通管理和道路网、终点站毗连用地与其他运输方 式的关系。
交通工程学
澳大利亚著名交通工程学教授布伦敦的定义: 交通工程学是关于交通和出行的计测科学,是研究交通流
和交通发生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为了使人、物安全而有效的移 动,将此学科的只是用于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营。
考试成绩(80%)
二、教学内容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交通特性分析 • 第3章 交通调查与分析 • 第4章 交通流理论 • 第5章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 第6章 交通规划 • 第8章 交通管理与控制 • 第9章 道路交通安全
第一章 绪论
1.1 交通工程学的定义 1.2 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范围与特点 1.3 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4 我国的交通工程学的发展
交通事故最少 道路通行能力最大 能源机件损耗与公害程度最低 运输效率最高、运输费用最省
1.2 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范围与特点
关 于 交 通 问 题 的 思 考

通 问 ➢交通问题存在的原因

✓基本成因

✓主要成因



交 基本成因:交通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
通 问
饱和度=
交通需求(Demand) 交通供给(Capacity)
交通工程学总论
Fundamentals Traffic Engineering
授课教师: 梁国凤 联系电话:186-0321-
7245 教 研 室: 1-508
教学安排
一、教学及实验
• 总 学 时: 48学时,3学分。 • 使用教材:《交通工程总论》,徐吉谦主编,人民交通出 版社。 • 参考书目:《交通工程学》,王炜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 考 核: 课堂考勤、作业(20%)
我国《交通工程手册》给出的定义: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 系,探讨道路交通的规律,建立交通规划、设计、控制和管理的 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使道路交通更 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一门技术科学。
交通工程学是以人(驾驶人和行人等)为主体,以交通
流为中心,以道路为基础,将这三方面有关内容统一在道路交 通系统中进行研究,综合处理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 间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学科。
3. 适应我国交通特点的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①区域交通控制软件系统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②区域交通控制系统设备与配套技术的研究; ③高等级公路情报采集与信息传输、监控技术的研究; ④高等级公路与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体制、理论方法与设
施的研究; ⑤高等级公路立交规划设计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4. 交通流理论方面基础研究 ①交通流三参数关系模型与车辆运行特性的研究; ②各类交叉口规划、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③复杂交通条件下交通流模拟仿真系统的研究; ④不同交通组成、不同道路车头时距的分布特性与可接受
1.交通特性
研究系统各个组 成部分的个体特 性和交通流的整 体特性
□车辆交通特性 □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特性 □道路交通特性 □交通流特性
一 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2.交通调查
获取交通数据 的基本手段
□交通量、车速、密度调查 □行程时间、延误调查 □停车调查 □公共交通客流调查 □公路客、货源调查 □道路通行能力调查 □交通环境、事故调查 □居民出行调查
10.交通环境 保 护与可持续发展
大气、噪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震动
11.能源节约
二 交通工程学的特点
系统性
综合性
交叉性
运用系统工 程原理和方 法,认识和 解决交通问 题
工程(Engineering) 教育(Education) 法规(Enforcement) 能源(Energy) 环境(Environment)
交通工程学 电子工程学 通信工程学 自动控制 汽车工程学 计算机科学
技术研究; ⑤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⑥城市公共交通(公交、地铁、轻轨)优先发展保障体系研
究; ⑦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7. 智能交通系统(ITS)基础理论研究 在我国,全面开展ITS研究的条件尚不成熟,可针对我 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①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 ②城市交通车辆线路诱导技术研究; ③城市交通出行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技术开发; ④城市交通区域信号控制技术的改进; ⑤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不停车收费)技术开发; ⑥高等级公路交通管理技术的开发。
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交通运输任务的构成要素:
路线、载运工具、枢纽站
交通工程学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交通工程师学会的定义: 交通工程学是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道路规划、几何
设计、交通管理和道路网、车站及与它们相邻接的土地与各种 交通方式的关系,以便使客货运输安全、有效、经济和方便。
二 交通工程学的特点
社会性
超前性
动态性
★涉及到 社会生活 中的各个 方面
★经济要发 展,交通要 先行 ★要想富, 先修路
★交通流具有动态 性,对其规律的描 述需要动态方法。 ★规划建设的动态 性特点
1.3 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 基础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40年代末) ➢ 交通规划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
交通的效率:人、物的高效率运转与传输(运行与运 营的效率); 城市交通的基本功能(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没有交通 便没有城市)
必要客流、物流的移动; 不只是交通工具的移动
交通运输工程学
把现代技术和科学原理应用于各种运输方式中运输设 施的规划、功能设计、运营和管理,以实现安全、迅速、 舒适、方便、经济和与环境相协调地运送旅客和货物。
一 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5.交通组织管理 与控制
研究组织、管理、 控制交通的设施 和装备
■ 交通法规和执法管理 ■ 组织车流在路网上合理分布,在路 线上有序行进 ■ 研究标志、标线及其他辅助设施 ■ 交通控制系统 ■ 道路交通专用的通讯和数据传输系 统 ■ 停车规划 ■ 道路交通事故快速救助系统
一 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2.公路交通 2008-2012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及公路密度
2012年全国各技术等级公路里程构成
2008-2012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
存在问题: • 低等级公路比重大 • 高速公路尚未形成网络 • 对已建高速公路的交通管理技术跟不上
3.城市交通
2012年城市客运系 统完成客运量构成
存在问题: • 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公交出行比重低 • 道路建设速度仍跟不上需求速度 • 交通管理薄弱,交通系统运行效率低 • 市民的现代交通意识淡薄,交通违纪现象严重
题 交通需求:取决于社会发展、社会活动与管理;
具 交通供给:取决于交通方式、设施与管理;
有 增加服务能力或降低交通需求,可改善交通。


➢ 城市总体规划不当:土地使用性质、人口的分布不当;

➢ 交通规划不当:交通设施规模、设施分布(空间分布)、 设施结构(不同规格的设施)、交通系统结构(公共交通和
一 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3.交通流理论
研究交通流特性及 其表达参数之间关 系,寻求拟合交通 流参数的最优模型
□概率统计方法 □排队论 □流体力学理论 □跟驰理论
一 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4.交通规划
研究在一定的土 地使用条件下,交 通供给和交通需求 平衡的关系
■ 区域综合交通规划 ■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 公路网规划 ■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 交通枢纽规划 ■ 停车规划 ■ 具体交通设施的发展、改善和更新 规划 ■ 交通环境规划
前苏联学者的定义: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运行的规律及其对道路结构、人工
构造物的影响的科学。
交通工程学
日本学者的定义:
交通工程学是指以汽车、自行车、行人为中心的道路交通 工程学,它是以道路上的交通现象为对象,通过交通管理、交 通安全措施、道路设计等,实现交通流安全、顺畅、舒适的工 程学。其研究的范围已扩展到包括人、车、路、环境、景观之 间的最佳关系。
长安大学 严宝杰、周伟
三.我国交通工程学科近期的研究任务 1 .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①城市交通规划中规划化的交通调查内容、方法研究; ②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理论与方法规范化的研究; ③城市交通网络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研究; ④城市交通网络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⑤城市交通规划方案评价技术的研究; 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⑦城市交通规划快速反应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⑧现代先进科学方法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用的研究。
要 个体交通、大容量交通和小容量交通系统结构)不当;
成 ➢ 交通设施设计不合理:不重视交通功能的交通设施设计, 因 多考虑土木工程为主的设施设计;
➢ 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管理和交通管理的技术滞后;
➢ 交通政策的不当:不当的决策过程和建设与投资政策,影 响上述工作的合理化,影响投资与运营效益的发挥。
一 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评价方法的研究; ⑧停车场需求(机动车与自行车)预测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的研究。
6.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研究 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模式研究; ②高度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技术研究; ③城市交通的资源(能源、土地)消耗预测及评价技术研究; ④城市交通系统的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二.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
1.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 • 1978年以来,以美籍华人张秋先生为代表的美、日、
英、加拿大等国的交通工程专家,先后在上海、北京、 西安、南京、哈尔滨、长沙、成都等城市进行讲学 • 1980年上海市成立交通工程学会 • 1981年中国交通工程学会成立 • 交通工程学科部分较为出名的学校与学者 东南大学 王炜、徐吉谦、过秀成 同济大学 杨晓光、杨佩昆 吉林大学 杨兆升 清华大学 陆化普、杨新苗 北京工业大学 任福田、刘小明
相关主题